所以主动向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联系,问他们是否可以帮忙宣传。
岂知他们更加爽快,说联办也行。
于是,7月份的三堂《史记》课,就成了两个单位联办的活动。

习惯了中学的上课模式(解字解义即成),初上黄博士的课,一下接受庞大的讯息量,还真有些吃力。老师问,觉得他的课是学语言还是学文学? 我觉得两者都有,先学语文,再学中华教育。另外,学习“学习的态度”——正确了解文字的意思、正确解读文章的内容及了解其思想背景,还有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一概全,认为某文章所述即是事实的全貌。
讨论屈原自尽那部分,给了我新的观点。之前有朋友很不认同屈原“因怀才不遇就自尽”,我还说楚国将灭,或许屈原不想被俘虏,爱国所以殉国,呵呵,惭愧自己的肤浅。
我是门外汉。
1)文言文的部分,会打瞌睡,长篇的我大多略过。我是边听边做家务。
2)你提到的重点,画线/标色。。我就会留意当中的意思。
3)贾谊此号人物是第一次认识。
4)对屈原,有更多的认识。为什么推崇他的爱国!
5)你请几位助教来协助讲解,让我看到有几种见解。
你又说明当中的差别,哪些可以哪些不能,你都举例引证说明,然后尽量带出原意。这个好!
6)资讯很多是ok的。消化了,有不通之处可以重听那不明的。我就是有这个打算。
7)中学生,需要有成熟度,得中四中五生,以下的怕没兴趣。我问我中四的孩子,她说有背景介绍,有故事,有讨论空间的她可以听。
8)学到什么?原来这是《史记》啊!之前都只闻其名不见其文。
每年的端午节,家人朋友都会发信息祝我“端午节快乐”。我觉得不妥,但我从没说出口。端午节对我们来说只是个节日,没什么特别,就拜拜祖先,吃吃粽子。屈原对我们现在的年代来说,太遥远了。而我们这些过端午节的人,有多少是真正认识屈原呢?大概就只知道屈原是来自楚国,一位既爱国又伟大的诗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包裹粽子,把粽子投入江里,希望鱼儿不吃他。而两千几百多年后的我们,竟然把人家的死忌拿来庆祝了,还祝家人朋友快乐,那不是对先人的不敬吗?虽然我有这样的想法,但思而不学的我,从没说出口,没有和他们说这个节日不适合说端午节快乐。今年刚过完端午节不久的一个周末,老黄就来介绍屈原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上课的前2天,我上网找了些资料,在上下班的路上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和译文先大致上看过一遍。好长的一篇文章,原文和译文整十五页,先看译文,再看原文,然后每一段原文译文交叉看。虽然很多都要靠译文来理解,但也算是第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还会每年纪念他的一位古人。屈原是一位贵族之后,是个见闻渊博,有才华才能的人。曾担任宫里的要职,对内君王议论政事,制定国家的政策,对外处理外交事务,接待各国的使节也是楚怀王身边的信任的人。但后来遭同僚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了,最后更被逐出流放到其他偏远的地方。一个位高权重,清高又极有才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到最后是怎么会沦落到投江的结局?贾生也是和屈原有相似遭遇的一位才子。和屈原相差一百多年的距离,被流放后来到屈原结束生命的地方来悼念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中也记录了贾谊为悼念屈原写的《吊屈原赋》,但对于毫无基础的我来说,两千多年前的文字我看了也不懂,还是要靠译文来理解。但是感觉译文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带出原文的意思和味道。读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屈原写的《离骚》。史记中司马迁说《离骚》这首诗是古往今来一首浪漫的抒情诗。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么高的评价,屈原到底有怎样的才华,写出怎样的诗,真的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也上网找了原文和译文并列的版本来读。很奇怪的是,在看古文时,我若只是看,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去读,我完全不懂,我必须很慢的,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才能进行阅读。好像回到幼儿时期开始学识字,一个字一个字,一句接一句,一行接一行,还没一半,脑袋就成浆糊,已经很累了。悲哀啊~虽然我都看不懂,但读着读着,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有莫名的悲伤。跟着屈原的文字,好像坐过山车那样时而感受到悲痛愤怒不平,但又感受到高尚优雅的美。到底经历过什么的他会写下这样的一首诗?虽然我不懂每个字的意思,但我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这首诗有这么好的评价。其中有些句子就像射箭直穿人心,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从句子中感受到他的清高,他的才情,他的高尚,他的愤怒,他的悲哀,他的惋惜,他的不平,他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这样的一位人物,最后的下场竟然如此凄凉。奈何屈原去世不久后,楚国也灭了。和屈原相比,贾谊的遭遇算是不错了,虽然他去世时也很年轻,才三十三岁,但至少他还是个太傅。
上完了课,读了屈原的故事,读了贾谊的故事,我这号小人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屈原和贾谊,两人都是怀才不遇,怀愤而卒。从《史记》来看,贾谊更像是年少得志,意气风发。贾谊十八岁就被孝文帝赏识,迁太中大夫,估计会让当初一些扶持皇帝的老臣眼红。而十八岁,这个年少轻狂的年纪,得到那么大的荣誉,或许也做了一些历史没有记载的过分的事吧。
贾谊遭老臣排挤,孝文帝被迫把贾谊流放,贬为太傅。但是贾谊并没有因被贬就敷衍了事,他全心全意做好太傅的工作,甚至因梁怀王坠马死亡而自责,导致抑郁而终。在我看来,贾谊并没有怀才不遇。他18岁时就被皇上提拔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只是后来被老臣所迫才被贬。而太傅的职位也并非不重要,毕竟身为太子的老师,未来的帝国发展全都指望太子了,老师能否教会他治国也占了很大比重。而流放时皇帝也并非完全忽视他,孝文帝曾把贾谊召如宫廷,询问他鬼神之事。
而屈原则完全不同,他的才华是旺盛的,但他的一生却很孤独。屈原并不如贾谊,刚当官就能做个太中大夫。他在郢都奋斗了近20年,才当上左徒,登上权力巅峰。他才华出众,清楚当时的局势,知道让楚国制霸的关键在于变法改革,举贤任能,联齐抗秦。他一心一意为楚国做事,忠心耿耿,希望富国强兵,这种人对于某些依靠压榨国家得到利益的人是必须去除的眼中钉。最终屈原被罢免左徒一职,任三闾大夫之职。后来楚怀王又听信小人谗言,导致秦国大败楚国,楚怀王驾崩,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流放江南。
屈原在政坛混迹了20几年,对于楚国的局势看得十分透彻,知道楚国是最有能力称霸天下的国家,知道国家需要联齐抗秦,但两任昏君却不听他的,导致他的失败,乃至整个楚国的失败。像屈原这般人物,能力绝对不比秦国的张仪差,却不愿放弃楚国,他认为自己生于楚国,就应该为楚国办事,让楚国强盛。以他的能力,他只要张张口,相信其它国家都会很欢迎他。但他没有。他那份爱国的情操,从古至今可说是无人能超越。从屈原和渔夫的对话,屈原知道众人皆醉他独醒,在这种情况下施展拳脚和挣脱泥沼的束缚一样艰难,但他还是愿意去牺牲,为了理想奋斗。这样的精神态度,可能不太聪明,并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但这使屈原的品行弥足珍贵。想想自己作为马来西亚人,哪怕不是为国效力,我都想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更何况是屈原那种处境呢?
和贾谊比起来,尽管贾谊英年早逝,但我觉得他比屈原幸运多了。至少他有个皇帝欣赏他,知道他的能力。屈原虽然比他长命,但他活得如此孤独,奋斗路上看不到希望。然而屈原和贾谊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个疑惑:将来,若我在职场上受到像他们那样的不公平待遇,我应该怎么做?虽然博士也说要通过行动让他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但屈原贾谊又何尝没那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