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星期一)
这两天要执行学院的审题工作。
所以一整天呆在礼堂。
自己也必须出一份考题,所以边审别人的题目,边绞尽脑汁出题。
晚上回到办公室也是在处理考题,2点钟才回家睡觉。
2月28日(星期二)
还是腾出时间给假期班中学组的学员上课。8.00-11.00am。
开始和他们讨论模拟教学。
我的想法是,只有通过课例,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学的要诀,也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案。
今天看《猫捕雀》。
原来他们对我之前的讲述,以及示范教学都没有听进去。
所设计的教学是非常传统、保守的教法。
类似的教学,网络上找得到。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教师都勇于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放上优管。在某个程度上,这是好事,但却也会起着一种相互呼应的效果,觉得阅读教学就是这样——朗读、介绍作者、注释、句子分析、题旨大意、感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sevbDtlgs
我常说:古文不是外星文,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过去我们常把古文当成另外一种文字,所以阅读时,总像读诗这样要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先译成白话。若然,浩瀚的古文将不会是我们敢于接触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离我们很远。
这篇文章的作者薛福成是清代人,19世纪的人物,离我们的时代不会太远。他和倡议“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相熟,因此书面的文字并不会像古诗般抽象难懂。《猫捕雀》更是具有现代散文书写的样式,先叙后议,叙事简洁流畅,白描易懂。为何要把它当成一篇“外文”,先搞翻译?
导入也不要问学生对猫和雀的印象,与课文内容无关,不起引起动机的作用。不如直接从猫捕雀说起,引用视频看看猫的灵活,如何捕雀更有意思。学生观看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想。然后引入清代一位高官(的确是高官,他曾任欧洲四国的大使,也倡议在东南亚国家成立中国领事馆)在看到猫捕雀后的感想,让学生读一读文章。
以问题引导学生会比传统的逐字逐句更有效。因为学生因此会更加有参与感。如果担心学生看不来,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
问题建议:
1)作者对猫捕雀的行为,有什么感想?
2)他是如何描述猫捕雀的事件?
3)回想刚才看了视频后的感觉,换着是你,你会如何描述猫捕雀?
进一步讨论:
1)你认为作者是想象出来的画面,还是真的亲临其境,看到猫捕雀?试根据文本找出支持你的说法的描述。
2)你是否赞同作者的感想?为什么。
我相信这样不但让学生在很自然地情况下阅读古文,而且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评析,依据文本来说话。
上完课,回到礼堂工作。完成我负责的题目。
很累,回家小睡了一会儿,6点钟才开车出发去巴生。
下来三天,将到新山师范学院去随同外审视察他们的课程。重点是看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不过外审陈湘琳副教授人在伦敦,会是线上视察。
太太前个星期拿了我巴生的住家钥匙,我今晚在那边要在那边过夜,没有门进。
所幸参加戏剧营的一些学员还没有离开,今天大清晨,太太把钥匙交了给舒辉。
所以我到吉隆坡时,先到SS2向乘搭舒辉车子上来的欣昀拿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