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真好!

人老了,越爱想当年,越爱吹牛皮。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36】
称讲师有错吗?


经常有人善意提醒我们:“师范学院的讲师,也应该称为老师,不该叫讲师。讲师是职称,没有人把职称当称呼的。”

对此,我有点疑惑。医生、律师、经理、董事长……不都是职称吗?何以我们可以叫王医生,刘律师、陈经理、周董?

再说,大专院校的职称,有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何以我们可以称陈副教授、潘教授,却不准叫黄讲师?

师范教师被叫“讲师”,实非自认高人一等①。我1991年加入师范,就被称“黄讲师”了。后来学员觉得我和他们年龄相仿,亲切点叫老黄,我也接受。称呼嘛,不过是个代号,叫“喂”也不错的。

后来,我们学院华文讲师会议上提出要正名,让师范生改口称我们“老师”。同事涂胜喜还强调我们过去在马大中文系就是如此,系里的讲师教授都一律称“老师”②。

师范生很听话都改了口。直到他们到学校实习,才有学员反映说:“讲师,在学院叫你们老师还好,实习时候,小学生也叫你们老师,很混淆咧!我们才不敢跟你们平起平坐。再说,那些小瓜童言无忌,他们会说做么酱多老师进班,有老老师,还有小老师。”

于是他们主动改口,又叫我们讲师了。他们告诉小学生:“老师的老师,你们叫讲师。”虽然不是很正确,但身份算是区分开来了③。

多年后,我到南京留学,系里的老师我们也不称教授,都叫老师,就连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我们也叫老师。这大概是中文系的传统。但是,系里的老师还有老师是“同事”,他们可不敢直呼“老师”。尊师重道也是传统,避讳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环,尊长的名字有“名讳”,老师们不敢和他们的老师平辈相称,所以都尊称老师为“先生”④。

看来称呼要看场合与环境,没有严格规定,我们都予以尊重。

我在想,之所以会如此混淆,是不是和我们的多语环境有关?例如大学教师,只有Professor 可以当称号,Lecturer和Tutor就不能;Dr有人用,Master和Bachelor就少见。马来文称呼Cikgu可以,叫Pensyarah就奇怪了;英语Teacher是职称,也可以当称号,但却不可以和名字连称叫Teacher Lam。香港电影称男的有Lam Sir,女的还是Miss Lam。

称呼真只是个代号,考量其他因素,任君选择怎么用。

注:
① 听过某大学老师通过博士答辩后,告知办公室职员:“今后叫我Dr!”有人当此是笑话,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妥,不过是学术上的自我肯定(虽然我不会这样做)。至于讲师是不是比老师高一级?没有,2006年就相传学院升格后,我们会有特别的薪金制,但至今我们依然是DG。领教师的工资,工作时间则和行政人员一样(8am-5pm,没有学校假期,一年35天年假)。有什么“高人一等”的?

② 我和胜喜都是锺玉莲教授的学生,我们都称锺老师。

③ 有人问:若然,那些在职教师到大学深造,他们的身份也是老师,岂不也和大学老师混淆?我说:不的,当您不是在学校执勤了,您的身份就不是老师。深造的身份是“学生”,不可以再以师者自居。我在南京读博时,年龄已经偏高,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是在职教师,但没有人叫我老师,都叫我名字,老师更常连名带姓叫我。有一次老师还带责备的口气对我说话:“黄先炳,今天你来给大家说说你研究《高僧传》的心得。每次你都没有说,今天就是要听你讲!”我乖乖跟大家分享,因为这时候我真的是学生。是啊,在不同场合,就该有不同称呼。

④ 那时期的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几乎都是早年程千帆和周勋初二先生培训出来的弟子,属同门师兄弟。大家口头提到“程先生”,都是毕恭毕敬,虽然老人家以过世。周先生则半退休状态,时而返校。某次我们和老师见面谈学习,老师突而站起,恭敬地称周先生,我们也都不敢坐着,跟着站了起来。原来是周先生走进来。这一声“周先生”一直萦绕我脑际。


《星洲日报·东海岸》09/01/2022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37】
我们需要大数据


“官渡之战,风云变幻!曹操、蜀汉,哪些虚哪些实?在还未报名此课程之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这些都是什么?两个字:不懂。……那天听完黄博士的讲座后,竟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怎一个感字了得呢?感恩!借助科技可以当学生真幸福。”①

在邮箱中看到上述的分享时,觉得写得还完整,便转给“法情学堂”的后台组看看。他们却发现写这段文字的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大家不禁赞叹这小朋友有着怎样的阅读量,才可以如此书面表达。大家顿觉一切的努力,值了!

创设法情学堂,开办中文母语课堂,是在贯彻我们的教育理念。现代学生需要大数据,唯有在不断的接收比较有系统的新知识下,见闻才会增广,视野因此打开。视野一旦开阔,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因而会主动去探寻更多的知识。相比起被动式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

这个理念的建立是从AI的发展得来。早前科学家开创了语音识别系统,但若非人们发音标准,机器将一筹莫展。要人类依据机器的标准学习是不实际的。大数据让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像科大讯飞,他们在制作语音识别时,先录制中国各地不同人的发音,以此来辨识声音,而不是用规范来限制人类②。

大数据如何被处理(process)是科学上的问题,就像人脑如何处理信息一样,不易理解,却是事实。没有大数据,科技无法突破,人类的学习也受到局限。今日的儿童,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学习内容也越发狭窄。他们的世界往往局限在电玩,知识受限于考试范围,五千年文化遗产早变成博物馆的陈列品。

孔孟老庄、诗书礼乐、有为无为、真空妙有,仿若镜花水月,熟悉却又陌生。于是一场家庭纠纷、一个无聊的创作、一个戏子的行为,也会搅乱一池春水,激起无限涟漪。

“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数据铺垫,有事发生时才想调动脑子的知库,真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我非常希望社会可以有更多人努力,给新生代提供大数据,给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资源。

注:
① 文字有稍微润饰,原文可参看法情学堂脸书主页

② 杨澜在2015年拍摄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2017年播出,深获好评。她是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探讨新科技,我从中学习良多。以下这个剪辑是谈语音辨识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1/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38】
启动孩子内驱力


我在社交媒体发布一个帖子,竟让几位有分量的朋友点赞。那不过是自曝其短的日记链接,却有此效果,相对于平日发表的文章,点赞人数还要多①。

我由是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平日发表文章,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不过是“一家之言”,还未经考验的。有空就看看,没空就算了。但是我公布的日记不同,因为我已经坚持写了14年。友人赞赏的是我的坚持。

其实我坚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东海岸专栏写了15年,佛教工作做了41年,公开课上了10年……有时也会想,是什么原因让我如此持之以恒呢?

心理学家说我们的行为源自于动机。有动机就有动力。动机有两种,内驱的和外驱的②。内驱是因为行动本身有趣,让一个人做了有满足感;外驱是因为行动过后会得到外来的奖励,物质或赞美。心理学家说内驱力比外驱力是更有效促进行为。我的坚持源自我对生活的热爱,我不是为了稿费、薪酬、掌声、表扬,所以是内驱力。

我不但对自己是如此要求,对他人我也尽量这样做。比如说教育,一般都以外驱力带动学生学习,例如成绩、竞赛、奖金、奖杯等。我们不是说奖励不重要,只是觉得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毕竟是不究竟、不长久的。得到以后呢?奖状、证书、奖牌或许只能置之橱窗,供日后回忆。再说,很多小学优秀生上了中学却不再优秀,何故?

小学生如果在学校只是为了努力记下知识,考试再把所背的“吐”出来,满足大人预设的要求,自身是否完成了学习?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会把“考试”当目标,完成后就算任务完成,可以暂时松懈,乃至放纵。学习会有“够了”“达标了”的感觉。不是说学无止境吗,怎么可以让学生只追逐短期目标?

我们倡议的是打造优质的语言环境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聆听、参与趣味语文活动而得到满足,亲身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由此驱动内心的需求。学习能够从被动转主动,才会持久。

注:
① 我自2007年开始,就在法情发布日记,取名如是我活。
② Extrinsic motivation refers to behavior that is driven by external rewards. These rewards can be tangible, such as money or grades, or intangible, such as praise or fame. Unlike intrinsic motivation, which arises from within the individual, extrinsic motivation is focused purely on outside rewards.link


《星洲日报·东海岸》23/01/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39】
魔高一丈


考试是很难防作弊的,自古皆然。

监考官都会打醒十二分精神监视。比如来回走动巡视,偶尔闪亮转身,看看背后考生是否作怪。即便如此,诚实的考生事后会泼冷水,告知你转身无效,输了!更糟的是考生还可投诉你走动太多起干扰。

如果监考官各守一隅,搬张椅子坐着,眼观四方,耳听八处,以为有效,那还是错了。盲点区还是太大,就那么一疏忽,考生就可作弊。

无限量的索取答题纸张、不能禁止的上厕所时间、答题时间结束后考生书写编号……这些都会是作弊的良机,防不胜防。

当高阶思维被倡议时,我看到转机。考题上若真下功夫,不考记忆题,考生必须从自己的知识库提取答案答题,是无从作弊的①。当然阅卷也必须跟着调整,找答案给分的时代已过去,整体打分是趋势②。

可是这两年,考试转为线上进行,又有新的考验了。考官无法知道线上另一端是谁作答,尤其是那些作答时间较长的考试,更难免有枪手。有人倡议考试开镜头,有人规定答题一定要手写,有人试图缩短考试时间,但始终还是斗不过有心作弊者。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心不正,再好的防范措施,还是有办法突破。

比如说大专考试近期把检测论文原创性的应用程序(Apps)搬到线上考试来用,以防考生从网络照搬答案③。考生知悉后,又有过墙梯了。不知从哪里学来,他们在句子中故意加上一些连接词,如“严格来说、众所周知、追根究底、仔细地看”等,甚至连“因为、所以”都来,据说加上这些词语后,就可瞒过检测。

可是,这么一来他们连最基本的句子流畅度,句和句的衔接性都照顾不到,病句连连,如何得分?难道考生不知道整体性评估要看的不只是“答案”,更要看表达能力?更叫人沮丧的是,一样的答案却换上不同的关联词,企图瞒天过海,这又反映什么?是相互沟通后的成果,还是出自同一个枪手?

如果考生要当“魔”,魔法是取之不尽的。道只高一尺,哪里应付得了一丈之魔?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的良知,个人的诚信。特别是在教育界服务的为人师者,更不得不以身示范。已身不正,如何育人?

注:
① 例如过去问“植物生长的六大条件是什么?”这是靠知识,考生必须背诵记忆才可应考。现在问“植物生长必须有水分、光照、温度、空气、土壤、养分,是论述这六大条件是不是缺一不可?”考生无从背诵,只能靠自己的理解阐述。

② 若批改人按照评分标准寻找答案,这些“答案”一般按类划分。我们称之为analitic的批改方式。倘若整体观察,我们称之为holistic的批改方式。

③ 一些大学及中学会购买Turnitin的软件即服务(SaaS)的许可证,并提交文件,以便与数据库和其他网站的内容进行比对。Turnitin会对每个提交的文件生成反馈报告,标记与其他资源相似的内容,确定是否存在抄袭行为。


《星洲日报·东海岸》30/01/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0】
国家教育哲理——一份重要的指导文件


国家教育哲理如是阐述:

“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及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质。在信奉及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学识、积极的态度、崇高的品德、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从而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作出贡献。”(马来文版看附图)

1988年发布的这个指标,提到几个主要的教育概念。

其一,教育是“持续性的事业”,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态度。可惜的是一些教育机构把考试当目的,学生被训练成只为考试而努力。①

其二,“全面及综合”发展个人的“智力、情感、心理、生理”(JERI)。这个理念和民国倡议的“五育并重”②相似,“德智体群美”和“智力、情感、心理、生理”共通。

我是在初中时听老师提过五育,过后我就扩大学习的层面。例如去参与佛教活动,提升对“德、智”的思考;注重锻炼身体而每天跑步,经常打球是“体”育;积极投入学校的课外活动和佛团的活动,为了“群”育;摄影、音乐、文学等爱好则是“美”的追寻。

现今学校走的路向与我当年不一样的是过于偏重智力,而且是每个学科都要求智力的平均发展。回顾我的中学生涯,各个学科有不同的偏重点:科学增长理性思维,数学加强逻辑推演,历史扩大视野鉴古知今,语文深化人文思考……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平衡”发展这种智力。学校应是面镜子,让人处在其中知道自己的长处。科科第一,才算精英,我对此是存疑的。③

其三,“达致个人幸福”和“作出贡献”,正好和PISA的理念一致④。“贡献”是我们的教育操作中较少强调的,所以我们培养出的一些专业人士是很专业,但是职业操守却缺缺,少了奉献的精神。

教育工作者应以这份教育哲理为指南,培养新生代。

注:
① 曾经有大学毕业生在同学向他推荐儿童文学读物时反问:“你还要读书啊?还读不够啊?”这不能视为个案,而是有普遍性的意义。他们是考试制度下训练出来的“产品”,所以才会有“为考试而读书”的想法。君不见很多大专生会在学期末“拍卖”过去一个学期读过的书籍吗?考完试了,这些书还有用吗?

② 有关五育的源头,一般认为是始于蔡元培校长。但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提的是“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后来在各造不断的阐述下,台湾于1969年制订的《国民教育法》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养成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大陆则迟至1995年出版的《素质教育全书》才写道:“迄今社会对人的各方面要求,都可以分别归入到德、智、体、美、劳五类中去。”

③ 某次听郭史光宏在座谈会的发言,提到数学、美术等科目,也要培养孩子具有“数学家”、“美术家”般的思维,还举例数学讲师林家骥提过现今数学教学,不只是要演算,还要学生知道数学的原理,在生活中处处发现数学的实用性。我不禁想起我在中学教数学时,培养学生对演算的乐趣,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我还告诉过原住民学生,不可以用9+9+9+9逐步的加法来理解为何9x4=36。那时我的想法是原住民学生也许不善演算,但他们的体育可胜过其他同学,这何尝不也是教育的目的——让人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断提高。

④ PISA引起一些人的诟病,主要是因为它测试后,往往被有心人拿来攀比。因此2015年的工作文件说:Relevance to lifelong learning, which does not limit PISA to assessing students’ curricular and cross-curricular competencies, but also asks them to report on their own motivation to learn, their beliefs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这是一个更大的测量意义,以个人的Well-being(幸福指数)为目的。中国学界对此有更详尽的辨析。可参看学生幸福感从何而来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2/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1】
少对孩子说不


电台有两个学好语文的节目。一个是专捡用错语言的例子来谈,告诉大家国语不可以这样说,应该那样说才对;另一个是说一段小品,里头穿插一些学好语文的知识,可能是字的意思,也可能是词语的正确用法①。

或许是职业上的习惯,我比较喜欢后者。

一般人以为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也就是从不会到会,从错改成对。因此,老师的口头禅是“不可以这样”,“这个不对”,“这样不行”。这是个刻板的印象,过时了!教育有更正面的指导意义,就像奥运口号一样,引领学生走向“更高、更远、更快”!所以教学设计要有起点,也有终点,前者要参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能力,后者则是课后想落实的目标。

教育学常提醒我们,不要在学生犯错之前告诉他可能犯的错误。易言之,就是尽量从正面去引导,收效更大。

以识字为例:教师教庆祝新年的“庆”字,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由“广”和“大”组合而成的一个字。广大就是盛大的意思,盛大的欢聚一起是为了“庆”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得这个字。如果进一步写字,可以让学生就按着广和大一笔一画书写。过去,教师用心良苦,会在学生习写后提醒他们,不要把广下面的字写成犬,犬多了一点,庆是没有点的,厌才有点。

这个“好意”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下回学生书写时,会记得老师曾经提醒过,但就是忘记到底是要点还是不点。这就好比家长要出门,却又善意提醒孩子别去碰桌上的东西一样,不说还好,说了反而提醒孩子,激发他的好奇心要看看桌上的到底是什么。

中学时为了应考,我们常做“改正错字”的练习。做久了也就习惯,猜到一个句子中哪些字是常会犯错的,如“己和已”、“既和即”、“未和末”。于是,这类习题可以很快答题。但这是出于习惯,猜到句子中哪个字错,将它改为另外一个就行了。是否真掌握“既”和“即”的用法?则有待验证。这是我们要的学习成果吗?

绘本《大卫不可以》叫很多人欣喜,就是因为切中教育新观念,不要一直对孩子说“不”。多从正面引导,孩子更乐于学习;犯错后才予以纠正,效果更加好。

“天南地北谈华语”是爱FM的老牌节目。自从李璘博士撰稿后,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相信它可以引领大众学好母语。

注:
① 这个节目是爱FM的“天南地北谈华语”。可以看其中一集: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2/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2】
把围墙换成铁丝网吧!


明天(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

我一向关注母语教育,但凡这方面的研究,都会吸引我。比如说2013年在曼谷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国际语文和教育①热烈讨论的MTB-MLE教育政策,我觉得是迄今最理想的母语教育主张。

“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MTB-MLE)既符合儿童的成长需要,又契合国家的发展利益。

自第三波工业革命以来,无国界的概念日渐成熟,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隅一语。学单一语文,肯定要吃亏;再保守的国家,也会提倡人民学习二语。“多语教育”是无需争辩的国际罕有共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母语为基础”?因为要考虑到主客观的因素,包括儿童本身的学习条件,以及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传达。若有一群人被忽略,对国家的发展都是一道槛。

我们向来以多元民族为荣,但国际上多少国家是单一族群的?菲律宾的“国语”政策失败,改为MTB-MLE,因为他们发现强迫国民学习国语,只会拉开彼此的距离,上情难以下达②。这情况我们在封国期间应有体会。封锁政策颁布,孓然一身的老人家依然穿着背心短裤通街跑,因为他们没有获得信息。最终,警方用多语广播,动用义工传达,才收到效果。

有个漫画最能说明问题。三个小孩儿隔着围墙看球赛,矮个子当然看不到。于是有人提供他们木箱子站立。结果三人都看到球赛了。这是施政者最喜欢引用的漫画,名堂叫“扶贫济弱”。我们的思路往往也就停留在这里,认同扶弱是最好的途径。其实为何要有围墙?怕观众干扰球赛。但为何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困境?漫画画成隔着铁丝网,矮个子不必站木箱子,也轻松看到球赛。

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乃至多方面的施政,不也如此?建了围墙,才来怪人家个子矮,再施予救济。如果政策妥当,又何须如此扶助?

学习一个语文不是一两天做得到的。要能够通过一个语文获取正确信息,学会思考,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更不是一两年做得好。自小让孩子用熟悉的语文学习,注重培养能力岂不更加关键?学习态度和能力建立起来,多语学习不会构成障碍。强迫一个族群学习一个“新”的语言,不但事倍功半,还早就许多掉队者。这是国家建设过程不能承受的代价。

注:
① 详细报道可以参阅UNESDOC Library
② 不要理解成不需要国语。国民沟通有个共同语言是重要的。但人民的学习(思考)却可以用任何语言。从教育的角度看,母语的学习最为有效。


《星洲日报·东海岸》20/02/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3】
臃肿从何来?


甲部长在国会说:“工业革命4.0是当前国际发展的主要思潮。请问教育部在这方面做了些什么,以让我们的中小学生驾驭人工智能?”

乙议员附和说:“大数据、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都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术语,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有强调这些项目?”

教育部长回应说:“尊贵的议员,上述关键词语都在我们的课纲里。不但在总目标提到,还纳入了各个科目中,明确注明如何灌输,以及落实的流程。各级官员都以此为工作指标(KPI)。”

这是邻国发生的事。果不其然,之后教育部就设计各级部门落实工业革命教育的日程与方法。

镜头转向学校。校长发出指示:“我们接到教育部最新指示,从今年起,我们得灌输学生关于工业革命4.0的新知识。”

甲教师:“请问,之前的机器学习、应用程序、网际网络是不是还要传授?”校长:“当然。”

乙教师:“可是,我们的教学经常都带入最新信息,连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我们都会给学生讲解和分析,培养反战意识。工业革命4.0我们早就触及。”校长:“现在要的不是提及,而是真正在传授,给学生一个较全面的知识,最好还懂得如何操作和应用,跟上时代。”

丙教师:“之前从STEM到STEAM,后来我们得跟TIMSS和PISA的理念,后来又引入NPDL,然后官方策划的PW30,PKALT2.0…… ”

丁教师抢着附和:“在理念上还有人权、两性平等、环保、心灵健康、圣洁……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好好教书,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素养,让他们具备能力去获取知识,辨析真伪对错。早期不是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吗?”

校长:“很抱歉,我也很无奈,我们听令行事。”

校长反映给教育厅,厅长说我们也无奈,听令行事。

厅长反映给部长,部长说我们也无奈,国会要求,我们得听令行事。

国会议员如何选出来?是受人民委托。

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循环圈?如何解除重重的束缚?

还好,这是邻国,与我们无关,不必想太多。

《星洲日报·东海岸》27/02/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4】
老师也下乡


上周受邀谈“大专佛青社区服务”,我是这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最初的计划书是我草拟,应该够格谈这话题。

“佛青社区服务”不是原创,而是改良,是参考80年代兴起的“下乡服务”而策划。

发起大专生下乡服务,主要是拉近城乡的教育差异,不管是对教育的认识或实践。这是场教育醒觉运动。

我们遵循这样的理念策划,改良的主要有两点:一、为了提醒大专生不要自抬身份,把“下乡”改为“社区”;二、只是寄宿在某个家庭,取消“被领养”的仪式。

后来因为一些因素,我没有参与1987年的大专佛青社区服务。多年后(2000年),我却在师范学院发起这活动,让师范生也走进社区。

为了应付上周的讲座,我召集当年的参与教师社区服务的营员线上聊天,以获取反馈。意外的是时隔二十多年,大家对这活动还是回味无穷,并认为它对就职后的教学有很大助益。

其一,为了办这个活动,当年他们用了三个月时间筹备,接触了不少社会的精英,给予他们启蒙。抱着共同的意愿筹办活动更增强了凝聚力,共事更有默契,以致在毕业后,他们还可以组团协助学校办活动。

其二,因为他们对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孩子共处的时候,更清楚要做什么,不只是到乡区“服务”而已。当年我们以“写作”为主要目的,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扣紧所接触的事与物思考、沉淀、表达。结束前的村民聚会,不是文娱表演,而是孩子们的文字飨宴。参与者都表示,这一次的活动,让他们更知道如何教作文。

其三,由于活动期间的融洽气氛和共识,致使后续活动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进行,无需刻意安排。二十多年后,听着当年的参与者报告他们接触的“家庭”的概况,分享着谁当了教师,谁出国留学,谁事业有成,是最大的告慰。

今天,这样的活动是不是还有存在的价值?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现今的孩子已经习惯“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生活方式,更加需要有“外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帮助他们成长。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3/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5】
一天到晚在吃饭


小学读过一篇课文《一天到晚在吃饭》叫我至今仍还记得。大意是说:

有位学生向老师反映,邻居某某一天到晚在吃饭。老师问是怎么一回事,他说早上上学时,看到邻人在家里吃饭;中午放学回家,又看到他在家里吃饭;傍晚去打球,也看到他在家里吃饭。

课文大概就是这样写,没有多做评论,连老师的反应也没有。但这颗阅读的种子,却在我心里萌芽成长。

我们今天何尝不也常做类似判断,过于相信自己的耳闻目见,却忽略其他因素?

例如:我们倡议阅读教学不必紧跟“先识字、后阅读”的规律,却被说成我们提倡不教学生识字①;我们批评说话教学过于注重遣词用句,忽略有效沟通的训练,却被理解成语文教学不必教听说②。

再以笔顺教学为例。我们不赞同把笔顺抓得太紧,告诉学生说笔顺错误就是错字,得誊写订正。我们没有说不教笔画笔顺。

其实,之所以持这种立场是因为儿童这段年龄,被强迫性地要求做到一些“规范”是颇困难的,“做不到”在学习心理上是一种挫败,影响着学习。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儿童都很讨厌重复性地写字,强迫地接过是消极性的抗议③。再者,教师过于注重笔顺的教学,便要经常纠结在笔顺的“正确”上,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书写,并通过测试来达标。例如“方”的第三笔是什么,“及”的起笔是什么等等。如果说笔顺错误就是错字,相信成年人至少有六成要重写两行④。

笔顺重要吗?重要!不懂笔顺,我们还真不知从何起笔,在哪收笔。不信您拿一行汉字给不谙华文的人书写,他“画”好两个字时,你已写好整行了。笔顺帮助写字是毋庸置疑的。但要不要要把它当成不变的规律,方的最后一笔一定要是撇,错了就要订正?我觉得没有必要。这就像学驾驶,为了应付考试,您会跟足教车师傅的指示。但过后开车您还是会有很多自己的习惯,并不能说这是“错”的,或会造成车祸。

2001年,我们到北京师范大学上课程时,去旁听了汉语老师授课。学生写字时,我们都起哄了,因为学生写字没有依据笔顺。过后问教授,教授笑言:“如果我教笔顺,到今天他们还不会写字。”果不其然,我们今天给海归上课,他们写字都不按笔顺书写,但因为常写也便有一定的速度。他们错了吗?

我们倡导的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笔顺规则必须知晓,且是给予正面的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笔顺错了也就算了,那是一种习惯,并不影响写字的速度,更不影响字体的美观⑤。

注:

①“先识字后阅读”是针对学习一个语文的正常规律,母语是儿童自小就习得的,不一定要按照这样的规律。阅读才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驱力,使他主动学习。识字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积累。可参见我早期写的“先识字后读书?”

②我们倡议基础教育应该是4C,其中包括有效地口头和书面沟通。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母语是他们已经习得的,到了学校不应该是从零开始学起,而是加强应用,所以我们的“听说”应该在课堂上自然生成,不是刻意指导遣词用句。有关说话教学的论述,可参阅我早期文章“说话教学该长什么样?”

③有关写字教学,我曾写过“教写字也要得法”,可参阅。

④“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 、撇”,相信大多数人写成“点、横、撇、横折钩”;“及”的笔顺是“撇、横折折撇 、捺”,起笔是撇,相信大多数人写成“横折折撇、撇、捺”。

⑤对于写字,一般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们的课标写的则是:“写字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写起字来能做到正确、美观、迅速。笔画、笔顺的教学应予重视,正确笔画、笔顺是字体美观的基础。到了高年级学生须加快写字速度,写字难免点画牵连,楷中带行。未能以正确的笔画和笔顺来写字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会面对写字速度赶不上的问题。”前面的说法,我很同意,但是后面一句“速度赶不上”的说法则待科学的考证了。最近我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同台讲课,有听众问起小学生该具备的语文技能,教授直言“过去是听说读写,现在应该是听说读打”。这虽然是戏言,但却有一定的根据。现今人写作还写稿纸的还有多少人?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3/2022

Image
Post Reply

Return to “老黄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