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真好!

人老了,越爱想当年,越爱吹牛皮。
Post Reply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96】
说明文教什么?


文章可分两大类:实用体和文学体。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后者有故事、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

辨析文体,依据文体特色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文学体需要品味感悟,所以要精读,一字之差也可能谬之千里;实用体则为了获取信息,要快速地读。文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意识,丰富生活内涵;实用体文章可以增长知识,为生活增添色彩。生活中,我们更常接触的是实用体文章,新闻、通告、信函、报告、说明书……所以,实用体文章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必须涉猎的。

说明文该怎么教?今日有幸看到儿协主办的线上公开课,两位老师以四年级课文《人工智能汽车》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课例。

他们都把教材判为“非典型”说明文,因为内容繁杂而不集中,不能带出智能汽车的特色,即使是表现手法,也因跳跃性太大而失去科学说理的说明文特性。

第一位老师除了应用原教材,也开发新的教材,用一篇相对集中介绍智能汽车的文章给学生看。教师企图以后者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简洁明了的特点,进而对课文进行增删。概念是可取的,但执行上会面对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修订文本难度很大。

第二位老师则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经验匮乏,难进行高层次的批判性阅读,因此选择通过教材让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策略”,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且更自觉地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立场。

教师以激疑方式引导学生对智能汽车产生兴趣,再从课文提取信息,审核自己读懂了多少。过后教师引导学生二读,思考文本无法解惑的部分。这个阶段难度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必做得到这一点,提出的问题可能流于稀松平常,或只在词语上纠缠。不过作为一种阅读策略的培训,构想还是可行的。三读时则尝试揣摩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希望借助文章表达什么,可否满足读者求知的需求,从而作出更好的概括。

这两堂课都摆脱过于重视“教语文”的模式,引领孩子更有策略地阅读实用体文章。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毕竟类似的文章网上汗牛充栋,怎样读远比读懂一篇课文来得重要。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4/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97】
师范生的学习心态


中国老师知道我们的学校只上半天课,羡慕不已。但当他们知道我们的课时和他们差不多,只是比较密集时,他们便不再羡慕,反说我们虐待儿童。

尤芳达校长说过一句话,叫我深思。他说很怕轮回,一想到要重新应付学校一层层的考试便颤抖了。我更怕每天枯坐在学校,一节又一节的课,走马灯式的,还真难受。

到学校只为了应付各方的要求,在象牙塔中却无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可太虚度童年了。因此,我常提醒我的学生,要同情学生,让他们在学校有所学,快乐成长。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养成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学校生涯真如如同坐牢了。

将心比心,我也这样告诉我自己。我也很怕高中毕业生来到师范学院后不能有效学习,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师。

师范课程长达四年,加上预科班是五年。培养一名医生也同样是五年,可见师培的重要性。但是以我在学院30年的经验,并非所有学生都会认真看待这五年。最初可能因为新鲜,日子过得还好,但时间一长,就让惯性变成惰性了。曾经有一届的学生就是怕“堕落”,竟然在学期间便创办补习中心,希望学以致用。

升格为大专的师范学院,其性质和大学一样,应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是一个人踏入社会工作之前的预备期。这时候的学习态度,就是日后投身职场的影子。如果这时候便养成混日子的态度,当一日和尚敲一日钟,那以后的岁月也很容易被蒙过去了!

论年龄、论成熟度,大专岁月都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岂能虚度?中学生涯还是比较被动的,汲取知识的过程还欠缺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大专则不同,其课程更趋向职场的需求,个人的专业素养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

过去,师范学院以武装学生为首要目的,因此特别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主修华文的,就得不断操练语音、按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字,就连批改作业该用什么符号也会被指导。升格为大专后,这些技能不能再出现在正课之中,就算有,也是蜻蜓点水似的带过。因此,师范生得擅于利用课余时间办活动,通过活动以充实自己。

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或是主办、或是参与,就是要激起平静湖面上的涟漪,让自己的学习呈现多样化,也让自己的工作热情与日俱增。目标清楚,手段则应该更具创意,作更多样化的尝试,不拘于一格。过去我们带动过儿童文学研习营、教师研习营、公开课、阅读营、读书会等,目的就在此。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4/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98】
不教是为了教


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是提醒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直等着教师喂以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教师还可做什么?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要的是做到“不教是为了教”。

所谓“不教”,就是教师跳出传统“教”的角色,乐于和学生共学,一起探讨某个话题。不教的教师,是导演,是编剧,他负责的是策划当天学习的重点,他的责任是带动学生扣紧重点思考、给予回应,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学习。课堂中,你看不到教师“灌水”的过程,只看到教师在“点火”,不断激发学生起疑、思考和回应。

前些时候看一名实习生教学。她把阅读课设计得很满,通过问答法一步步带着学生理解课文,最终再概括课文的主题。课后,我泼她冷水,提醒她这是在挖好一个个坑让学生往下跳的教学,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设计完成任务。教师该反思的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正确吗?所设计的问题可具启发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少成主动性?课后他们学到的是什么?

第二次再看她的阅读课。她引导学生阅读《英雄有泪》后,让学生自由说对主人公申包胥的印象。结果学生说了很多令人发笑的“答案”,申包胥仿佛草包一个,用哭来解决问题。过后她再给学生看《左传》的译文,又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在讨论后,竟然头头是道地说出申包胥为何大哭于秦廷,说破了一个历史典故。

更妙的是,她问学生为什么同一个人物在两篇文章中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一名小男孩说:“因为这是历史故事,完整地讲述了人物;课文却只是借这个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

这岂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效果?学生是在自己探索中建构意义。教师只是导,学生在演,主角是学生。这样的课不是比起教师一板一眼“教”学生更有意思?

不教之教,方为上教。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4/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99】
让学术走向群众——推介“法情学堂”


疫情爆发后,学生协助我在线上办课程。最初我们只是用视频会议软件(Cisco Webex),随着使用的频密度我们购买了使用权,再后来又使用慕课(MOOC)平台开创了“法情学堂”(Faqing Academy)。

经过一年的努力,法情学堂操作已趋稳定。报名者可以参与直播课程,时间配合不上的可以回看视频,另外我们也将录制视频放上网,随时可以观看。平台上还可以放阅读资料,分配课业,生成证书等,当然还可以互动交流。

斯坦福大学2012年开发Coursera线上开放课程,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吸引了196个国家超过190万人参与。这是我们想借鉴的一个做法,日后也与大专学府合作,开发更多线上学术课程。

我一直希望做的一件事是:让我国学术普及,提升国人素养。我很希望大学教授、学有专长的博士可以走到民间,给大众讲课,让平民也有机会上学术课程,提高思维品质。这个理念起源于季羡林教授的文章,季老提过德国的大学是开放式的,几乎人人可读,但要毕业就不容易,学生得按规定完成评估才有文凭。我们也可效仿这样的做法,让人人都可接触学术成果。

由于这样的理想,我在90年代末期于关丹办过“社会大学”,让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也可以聆听大学教师的课。我请学者到关丹来讲课,学生则不论学历,只要有兴趣就可报名。课程是系列的讲座,10小时一系列。曾经请过林水檺、林纬毅、林心光、何国忠等博士到来讲唐诗宋词、先秦儒家、西方哲学概论、五四学者的困境等。

为了表示对学术的尊重,我提供的演讲津贴是一小时RM200,而学员的收费只是RM50。结果后来因为入不敷出宣告停办。

没想到现在因疫情的关系,反而在线上延续这样的尝试。我先从自己做起,无偿演说学术专题。我讲诗经、论语、乐府、曹操、苏轼、汉字、神话、寓言……最初是面向中学生,但报名参与的也有教师、小学生。现在课程则是开放,最令人振奋的是一家人同步参与。

能够为大众提供这样的服务,感觉真好。不过我的初心是希望学术普及民间,我还是会坚持。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4/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00】
这是另一个开始


教育部宣布UPSR因新冠肺炎辞世,享年33岁。

民间对此反映不一,有理性的声音,也有感性的宣泄;前者有离地和落地之别,后者有欢呼和悲痛的不同。

有人质疑教育部何以仓促决定,说停就停?其实并非如此,早在2011年推介标准课程(KSSR)时,教育部就有意要这样做。当时有40-60的说法,40是校内评估,60是全国统一考试。虽然后来敲定保持考试,但新的概念已被提出并推介。前两年教育部也落力宣传课堂多元评估(Pentaksiran Bilik Darjah, PBD),准备逐步取代统一考试。疫情加速取消了UPSR。

师培课程在测评理论上也相应做出调整,从早期重视如何管理考试、实施考试到分析考试成绩,逐渐扩大为到探讨如何测试(Assessments)。于是大家才发现过去太过注重总结式测评(Summative Test),忽略了形成式测评(Formative Test)。教育该注重儿童的成长(Kemenjadian)成为小学教育焦点后,如何评估儿童的成长更受到重视。就连教案,也必须增加一栏,预写测量的方法和指标。

以一堂说话课为例。教师想让学生介绍父亲,除了构思怎么教之外,教师还得明确目标,才能准确测量教学效果。要不然,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有些介绍父亲的履历,有些只在外貌上下功夫,有些讲述他和父亲的关系,都会被认定为具备说话能力。学校教育应该是更有目的地给予学生训练,强化他们的能力,不能把学生本就具备的泛谈能力当成是学习成果。

若教师圈定说话的对象和目的,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备课时,教师得想好如何测量。若班上有30来个学生,总不成让学生逐一说话以作测量。此外,学生说话时,教师要听什么才能断定是优秀、达标或不臻理想的,也该制定一个可观察性的标准。可见废除了统一考试,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挑战。教师素质和教学若因此提升,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成长。

教学离不开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取消统一考试,只是因为它已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乃至带来了反效果,但绝不是要放弃教学成果的测量。

废除UPSR考试,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学校和家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5/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01】
实习生怎样才算优秀?


师范生在学期间会有2次实习,各进行12周。要认真评估实习生的表现,我们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不能采用一般的终结式评估法。更何况学员的优秀与学校老师的优秀是两回事。

首先,当然要看他们的文案,包括中短期教学计划,课后反思,教学日志等。一般而言,实习生都较勤奋,该处理的文书工作都齐备,评他们表现优异是不成问题的。

其次看他们的教学。主科、副科、课外活动的教学都要达标,如果要获得特优的成绩,只要其中一项不好就要被否决。讲师要评估的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进展和课后反思,不是采用清单打勾,有做就可,而是看其创意,看他会否采用新进教学模式。由于现今招收的师范生都是甫从学校毕业的,零教学经验,所以这方面不能有过高要求。一般只要构思成熟,会考量多方面因素,我们都会视为具有潜能,给予栽培。最怕那些用他小学时老师教他的方式教学的,墨守成规,自我否决师范培训的作用。

除了上述规定的以外,一般讲师还会看实习生的工作态度。要看一个人的态度,难免会主观。把文案准备齐全,是否表示态度正确了?对讲师毕恭毕敬,教具准备妥当,算不算态度积极?与校方领导建立好关系,是不是优秀?

要了解实习生的态度,讲师通常会咨询校方,以多加了解。毕竟讲师到学校的次数有限,看到的恐怕是片面的。例如某次有老师建议我第一节课就到学校,我依了。原来是实习生到校后交待学生做功课,自己却到食堂用早餐,让我在课室里迎接他来上课。如果不是校方告知,我们是无从知道的。

校方的看法,也许和学院有差异。我们不宜用年终评估教师的标准,全面看待实习生。他们不止教学经验不足,人事沟通上更欠缺。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要做,而是他们不敢做,也不知道怎么做。指导、劝告、鼓励都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实习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后在职场的心态,多少与实习期间有关。我们的点拨提拔,也许会造就更杰出的老师。

在职场三十余年,我认可的特优实习生不多,但我相信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08/05/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02】
转危机为契机


MCO 3.0促使学校再次大规模停课。

这并非第一次大规模停课了,各造应该共商对策,以便学生的学习在疫情的冲击下降到最低点。我们不能坐等疫情过去,也不能等候疫苗带来全面免疫,专家说疫情还会蔓延一两年,我们必须有更好的应对方法,以让教育真正进入“新常态”。

第三波疫情爆发之前,我看到社媒一些人不主张关闭学校,搬出数据说学校受感染的程度很低;也有人指责教师自己不顾好自己,把疫情带给学生来却要求关校是不合理的。另一边厢,大多数教师都希望不要再关校,尤其是小学生上网课的难度很大。此时此刻,最避讳的是相互指责,寻找祸源。要知道埋怨无济于事,谅解和互动才是正道。

过去停课期间,有好些个体和单位都发挥了创意,使学生可以继续学习。例如让实体课和网课同步进行,肯定可以降低学校因人潮带来的风险。那些有条件可以上网课的,就居家学习;那些不得不上实体课的,则继续到学校来。

教育部有责任给学校提供资源。多年前的“精明学校”(sekolah bestari)概念便推动了远距离上课,这表示在技术层面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财力,除了紧急拨款外,政府也可以奖掖的方式和私人界合作,提升学校设备。疫情期间,一些政党、私人界动员供应学生电脑或手机,纾解民困。何不整合这些资源,给国家未来的主人公更好的协助?

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不管愿不愿意,老师和学生都经常接触电脑,信息技术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好的一面。如果再加把力度,官方结合民间促成家家有电脑,户户可上网的局面,疫情后学校都可以落实“精明”的理想,水平提升又何止一级?

硬体设备解决,教育部可以更专注协助教师提升网络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技巧。此时的课程必须是操作性很强的,不若以前的空谈理论。在环境的迫使下,相信教师都乐于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该结合更多教育工作者商榷教改之道。网课是一个新概念,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网上测试更是一大挑战,如何做到公平且有效,尚待具体的良策。

冬天虽然来了,却不知道何时是尽头。我们不能坐等冬天过去,是时候主动调整出击,疫情所带来的危机,或可转化为教育提升的契机。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5/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03】
学习是可致而不可求的


“可致不可求”这句话出自苏东坡。他在“日喻”一文中谈到“道”是可致不可求的,意思是说道这个最高的境界是自然达到的,不是强求得来的。

苏子说了两个寓言来阐述这个道理。第一是“扣盘扪烛”,第二是“北人学没”。前者说天生瞎眼的人不知太阳长个什么样子,便向人请教。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他敲了敲铜盘,记住了声音。他日听到钟声,便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照明就如烛光,他摸了摸蜡烛,日后摸到笛子就以为是太阳。后者说南方人善于潜水(没),北方人到来请教,问明方法后自以为懂了,结果潜水却遭没顶。孰不知南方人自小和水在一起,熟知水性,潜水是自然学成的。

我们的学习不正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往外求,他人再高明,告诉你的恐怕也是铜盘蜡烛之类的譬喻;如果死记硬背,以为这些话语就是真理,那恐怕和瞎子扣盘扪烛没有差别。又或者请教于人,却没有认清楚人家背后的功力,而只看他眼前的成就,这就要像“北人学没”那样,迟早要溺毙。

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耐住性子,刻苦学习。在实践之中不断追求能力的提升;不止不好高骛远,就连目标也要忘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果是水到渠成、自然可以驾驭的。

我学习华文的经验就是如此。小时候便立志当老师,但从没想过要当华文老师。成长的环境让我没有条件学好华文,资质更不如人。后来把华文学好,是靠扎实勤读常写得来的。学习古文更是如此。以前一直纠结在古汉语虚词和翻译之中,没有看过多少古文。去南京留学时,古文连本科生都不如。惭愧之余,就认真去读《诗经》《论语》《史记》等书。看多了,日常与古文为伍,终于也跟上去了。

如今看人家学习华文,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岂不知这也是扣盘扪烛之举。

我还是推荐“可致不可求”的学习模式。放下求得的心理,与华文交朋友,假以时日,必能很好驾驭这个语文。

《星洲日报·东海岸》22/05/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04】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然”在古文是“这样”的意思。“知其然”就是知道它是这样;“所以然”则是为什么是这样。“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也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

这个概念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只“知其然”,做起事情来就缺少自觉,乃至盲目跟从;如果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就会理智处事,自觉地遵守条规,并做到最好。

多年前,我看过一个“绑猫的故事”,非常经典。故事说一名老和尚下山化缘,带回了一只被遗弃的小猫。小猫爱玩,每每在老和尚敲木鱼时追逐木锤,老和尚不得已只好在做早晚课前把猫绑在大殿柱子旁,念经后才放它。日复一日,形成了习惯。后来他领养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负起了绑猫的责任。其实猫已经长大了,不用再绑也可以,但是老和尚没有说明绑猫的原因,小和尚也就只是跟着做。

不久老和尚圆寂了,巧的是猫也在这时候去世。小和尚诵经没有绑猫不习惯,便下山再找小猫领养。山下人却以为小和尚有神通,知道老和尚转世为猫,所以前来寻找。于是纷纷上山来拜佛。小和尚竟使已近衰微的小庙香火兴旺起来。

这样因循的作业方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常犯上。晚上不可剪指甲、不可指月亮,小时候听着就信了,从不质疑。封棺时家属要回避,也没有人质疑,宁相信冲犯之说。

抗疫情的今天,也有这种现象。例如为什么要戴口罩?戴口罩为何可以抗疫情?我们不问,我们只跟着做。大多数人的理解逐渐变成有口罩就可以防疫情散播了。于是口罩可以反复应用,可以套在下巴,可以不遮掩鼻孔,可以剪孔喝水等,只知要有口罩,却不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口罩。就连官员也是如此,有人因为甫下车没有戴口罩便被开罚单,仿佛空气中都充满病毒似的。

其他如堂食、吾安(MySejahtera)扫描、量体温等,都是如此。大家只知道要这样做,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就出现“做了等于没有做”的现象。

如果让民众知道该怎样做,也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很多人戴口罩只是怕被罚,一有机会就摘下来,跟小学生常犯的错误没有差别。

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为何要戴口罩,口罩的作用是什么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30/05/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05】
课室里的活字典


一名实习生上写话课。学生一遇到不会写的字便开口问,老师即把字写在黑板上,宛若一部活字典。

课后,我问实习生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如果不给写,学生就写不下去了。我再问写话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学生完成眼前的功课,还是训练学生用文字表达?如果是前者,他的做法算是一种帮助;如果是后者,他该鼓励学生自行解决他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因为不会写某个字,就放弃通过书面表达的想法,这实在说不过去。就像一个人要用陌生的语言向人提意见,他也不可以因为还没有驾驭该语言就放弃。只要放得下面子,勇于表达,假以时日,他会越说越好。语文是在应用中不断优化的。

以前中学时,老师为了训练我们说英语,便常告诉我们不要怕烂英语(broken English),一定要勇于开口。结果还真是敢于开口的便有进步,不敢开口的始终还是沉默的一族,哪怕暗地里背了多少个优美句子。

写话训练,本来就是要让学生敢于书面表达自己。一旦面对问题,就该想办法解决,权且用符号、拼音、画画、外语等代替都无所谓,先把自己想的写出来。不断啃树叶的毛虫,会有化身为蝴蝶的一天;封闭则连化身为茧都不可能。

再者,“解决问题”是终身带得走的软技能,学生自小就该培养这良好习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就像企业要推动新计划,员工不肯想,直说一切听总裁的,这类员工肯定是很轻易便可被取代的。学习也是,要把自己放在首要地位,以自身的能力成长为重点为是,相信自己是不可被代替的。

翻查书本、翻查工具书、同学讨论,都比问老师要好。因为疫情,学生都学会了网上搜索的能力,校方如果可以在课室准备电脑和网络,学生会更主动自行解决问题。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6/2021

Image
Post Reply

Return to “老黄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