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真好!

人老了,越爱想当年,越爱吹牛皮。
Post Reply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16】
掩耳盗铃


实习生上三年级课文《掩耳盗铃》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历史故事。我听了不禁愕然。原来他是根据课文判断。课文开头说:“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智伯灭掉范氏……”的确像历史的记录。

可是,下来课文说的是一个小贼潜入范氏家里偷钟的故事。这样的“小事”怎么会写入史册?如果是历史故事,教学就得重视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从中总结出历史教训来。“掩耳盗钟”这件事,要如何做得好这点?

实习生于是把重点转化为“故事”,注意理清事情的始末,并分析小偷的性格特征,最后习惯性地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偷窃的行为①。

这是很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性把阅读教材等同看待,课文不过是个例子,用以教语文、教道德。不管课文如何,都用同样的一个套路教学。现代阅读教学却不是这样,不但要读懂,还要更深一层去感知、鉴赏、推断解释。我们更注重和文本对话,获取信息的同时还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整体感知、推断解释、评价鉴赏等。

“掩耳盗铃”这成语产生于明代,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吕氏春秋》,本作“掩耳盗钟”。原文很短:“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显然是一则寓言。庄子说寓言是借用故事来说道理,明白了寓意,原文可以忘掉,即得意而忘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故事都言简意赅地传达深刻的生活教训,但故事是虚构的,为传达寓意而服务。

掩耳盗铃不也是如此?因为心有企图,自我感觉良好,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还是想方设法去掩盖,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不因主观的判断而改变的事实。

寓言不是不可以改写,改写可能更适合当教材,但却要符合文体的本意。要不然,学生会产生更多疑惑,追问之下便要远离寓言的解读了。例如课文的写法,给人感觉就是一个笨贼偷窃的故事。但掩耳盗铃的人恐怕一点也不笨,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典范。

我会建议让学生看多两个故事版本,从比较之中感受哪个文本更加能够表现出“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的特点是直陈寓意,不多生旁支,免得分散了教训的意义。

注:
① 课文的脚注建议的理解题包括:小贼看见范氏家的大钟,就想去偷。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这是惯性的价值观灌输。详见法情“鸡蛋里挑骨头”。


《星洲日报·东海岸》22/08/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17】
掩耳不盗铃


和学生一起钻研课文《掩耳盗铃》后,我再次强调:这个成语的主角肯定不是傻瓜,课文把他写得大笨贼似的,至死也不醒悟,实在是误导。成语的意思是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要做到这点,没有小聪明还真办不来。

学生若有所悟地说他常不掩耳,只盗铃。因为掩耳盗铃是自欺欺人,但他不自欺,却想着可以成功欺人。教学时,他常发现构思出了问题,却想不到该怎么解决,索性就先盗铃,看可不可成功。失败了也没关系,反正同侪发现后会提供意见。

这个说法让我想到学院的审题制度。但凡考试题目,都会让学科专家(subject-matter expert,SME)和内部审查(internal examiner, IE)看过,才能编制。确实有些同道因此出题马虎,想着反正有人审,就让他们来把关,自己苟且就行,还真是盗铃不掩耳。

我据此联想到更多时候我们是掩耳不盗铃,也就是说虽无意欺人,但却常常自欺。动机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彰显。

最明显的就是当课程无法按照课纲定下的时间完成,我们就会加快速度,只图教完,不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就算还考量,也是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学生能复述所学,考试可以应付就好了。

我常提醒学生:一堂好课并不只是学生能够“反吐”所学,复述内容就算,因为那很可能是学生在调动他们的短期记忆学习,回答老师后就开始淡忘。真正学习的产生是终身受用的,过程一定是发现矛盾,成功激疑,带着问题去思考的。

以前,实习生喜欢上语文基础知识课,例如“一”的变调。课后考查这个字有多少个读音,学生都能说出,再在一个框框里做练习,学生也能够答题。他们其实是自觉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并没有产生真学习的,这不过是“掩耳”的做法。但客观的环境却促使他们这样做,因为看到“效果”(outcome),只好掩耳不盗铃了。

现在实习生会抛一些尖锐的题目,学生往往回答不来,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完成学习的任务。但若再细想,思维受到冲击,打破惯性的思考,依稀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岂不是更好的教学?如果问题可以问在点子上,我是支持这样做的。

您的教学是掩耳不盗铃,还是不掩耳只盗铃?

《星洲日报·东海岸》29/08/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18】
水涨船便高


生活的品质,不外是一个选择。若选择轻松写意,就难免步向平庸;若不甘于庸俗,您就会不断思考探索,寻求生命更高的真谛。

庆幸的是,当初有人引我走进浩瀚的书海。要不然,我想我会满足于考试带来的荣耀,吃喝玩乐更是生活的全部,熙熙攘攘只图个利益。

因为看书,感受到借用他人头脑思考的乐趣,便和志同道合者组织起来,成立研修会①。可是,80年代我们没有这样的土壤,我这主席窝囊得很,根本无法引路。

进入大学后希望学点屠龙之术。但正课无法满足我的欲求,只好寄情名人的学思历程。季羡林教授在德国的学习经验予我印象最深。上个世纪30-40年代,人家已经是教育大开放,学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在德国,人人可以读大学,但要获取学位就要当正式的学生,接受测评。

硕士毕业后,我尝试“开放”我们的教育。没有权力,只有意念和愿力。我发起清凉社会大学,我邀大学老师到来讲课②,我让人人都有机会听学者授课,以助好学者减少走冤枉路。看十部平庸的著作,不如精读一部经典;屡听自己也会讲的课,不如让学者给我们指路。

后来因为经费拮据,计划告吹。

在南京留学期间,我接触到的是一级的学术环境,莫说研究的态度严谨,就连书报也不平凡。某次上课,莫老师发现桌上的日报,便问是谁放的,然后提醒那位学生以后不要这样做。连看新闻都是一种奢侈,怎能不叫我为过去每天要花一二小时翻报的习惯汗颜?

水涨船高是我坚守的信念。我相信要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就得从社会草根做起,努力拔高我们的水平,至少也改变一些学习的坏习惯。所以,当我具备基础功后,我以开放报名的方式在星期天给学生上课。2020年因疫情转为线上课后,发现网课拥有更大的自由。听众可以足不出户、轻松听课,师资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要请哪里的老师也可以。

当年的“社会大学”转为了线上的“法情学堂”,我们每个月选择一个主题给大家上学术普及的课。上个月我们改变过去由我讲课的做法,请了南京大学的师妹彭洁明博士谈金庸武侠小说。往后,我们还会邀请更多国内外大学的老师讲课,让更多有志于学习的同好有机会接触更多学有所长的学者。

水涨船便高啊!我是那样坚持着。

注:
① 1986年2月10日,我和一班朋友在太平佛教会商讨成立般若佛法研修组的概念,过后落实。这个组织的目的是用学术探讨的方法来修学佛法。我带领了几届,1991年放手。
② 清凉社会大学是彭亨佛教会的教育活动,请过林水檺博士讲中国诗词欣赏,林心光博士谈西方哲学概论,林纬毅博士谈先秦儒家思想,何国忠博士谈胡适与五四运动等,一个课程10个小时,开放报名。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9/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19】
教写字也要得法


KSSR推行后,常听到投诉说学生不会写字。理由是课纲说识字和写字要分开进行,就连数量,识字量也比写字量多,例如一年级要认560个字,却只写275个字。少写是造成学生不会写的主因。

“认写分流”是中国教改后提出的识字理念。推行前,他们做过研究,发现旧课程 “识字写字要结合进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①,主要原因是识字写字结合会降低识字率,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

少写会不会造成不会写?主持教改的要员之一,北师大的郑国民教授曾就此著文提出他的观点②。他再三强调少写并不是不写,课堂上的“多认少写”也不是不要教写字,恰恰相反的是,应运时代的需要,写字教学必须要加强。换句话说,就是要精教。精教是要教方法,教规律,让学生在习字中掌握方法和规律,产生主动和积极的写字心态,而不是像过去般的被动和机械性写字。

过去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的小学生常常因习字而半夜不睡觉,最后是父母亲动手帮孩子写字,双造才能安眠。如今突然改变这种习惯,难免有些家长或教师会不适应,甚至怪罪少写字造成学生不会写字。其实,写字的多寡并不能决定孩子的识字率。只有培养孩子有意识地写,自觉地写,不要只是为了写而写,写了之后才可牢记。

在一次考试中,我问考生郑国民教授说“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该怎么理解?要培养写字的哪些基本功,才做到“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

考生的答案趋向保守,尤其是对基本功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握笔、坐姿上。郑教授说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写字技能的过程,即说多写并不等于会写。大人不该认定多操练就熟练,只会要求学生反复写同一个字。孩子若是被动的、机械性的写字,对字是不产生印象的。一些儿童更为了解闷,还故意拆散笔画书写(参看下图)。大人也不该理所当然地认定坐姿正确,执笔正确,就可以把字写好,尤其是写了以后就记得那个字。

写字教学要精教:教会笔顺规则、间架结构、造字规律。

书法家最懂这道理。郑元德老师教我习字时,先教我看字帖分析笔画次序。二玄社的字帖几可乱真③,墨迹的深浅都看得到,如此一来可看出哪笔为先,哪笔殿后。写字时仿佛与书法家同一鼻孔出气,妙不可言,写上一整天也不腻。

何振森老师指导写字,可以在短时间颁发进步奖,也是因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依据字的间架结构,来决定字的布局。哪个偏旁笔画复杂,要占据多少空间,先有了这些概念,书写时便成为有意识、胸有成竹了。

造字规律则让书写者自觉地写字。比如晴天的晴,以太阳为部首,字义跟日有关;青不过是声旁,表示读音。日加青就是晴,左窄右宽,起笔靠近竖中线,右偏旁占据较大空间……

汉字虽多,却有规律,熟悉这些规律便能举一反三。

注:
①北京语言大学江新教授2007年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的《“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曾提及几位专家的对“认写分流”的研究,如崔永华(1999)石定果(1999)佟乐泉(1999)杨夷平、易洪川(1999)翟汛(1999)周小兵(1999)潘先军(2000)宋连谊(2000)柯传仁、沈禾玲(2003)江新(2005)。论文下载

②郑国民教授《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2002年《学科教育》第11期)《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2003年《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

③可以参考官方网站


《星洲日报·东海岸》12/09/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0】
线上考试怎样考?


学校关闭期间,除了要考量如何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以外,还要注意如何进行学习评估,尤其是总结式评估。

大专方面,国家学术鉴定局(MQA)去年四月便发出指导文件,提醒校方该注意事项,以确保学术质量。中小学则靠校方本身拿捏。有些会要学生开着镜头答题,有些要学生用手书写后扫描提交。不在考场内集中监视,“作弊”是最受困扰的。

大专生对科技掌握程度好,要防线上考试作弊,难度更大。在监控方面,我觉得是防不胜防的,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所以,最好是在题目上下工夫。

文学题,如果再问“杜甫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学生真可以把人家的博士论文转贴给你批改。但是,若你懂得应对技巧,题目要求弄得更有针对性,就可以考核考生解题和论述的能力。例如直接提示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诗作被誉为“诗史”,然后要考生以老杜的某个诗篇为例,辨析这首诗歌是否符合“诗史”之誉。

考生如果还是从网上搜得资料,交上来的是:“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然后洋洋洒洒千余文论述杜甫的诗歌何以被称为“诗史”,忘记了以那篇诗歌为例展开论述,批改老师可就乐了,直接盖个“作弊”章就行;要不,慈祥一点,打个三五分也行。

又如提供学生一段《项羽本纪》的节选,问考生这段文字出了多少个今日通用的成语。考生如果上网查找,可以列出至少三十个成语。批改标准也很简单,答对一个给一分,不在节选而出自《项羽本纪》的,倒扣一分。这样一来,那些只会用谷歌搜索的,肯定要得到负的分数。节选若没有鸿门宴,哪来“项庄舞剑”这成语?

考试本来就不是要学生背答案、“秀”知识;具备审题和论述的能力,才是真才实学。

《星洲日报·东海岸》19/09/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1】
课程为谁办?


中学时期我开始接触社团主办的课程①,不过不是参加,只是旁听。那时候,参加三两天的课程是罕见的,可见学校教育依然很封闭。若非有机会接触学校以外的社团,不敢想象我现在的日子会是如何?

旁听,是因为父母不让参加,大概是担心我被洗脑吧。没有在那边过夜,只是听课,父母倒是没有禁止。我得到课程表后,会准时去听课。难忘的是,主办方平等对待旁听生,他们会递上讲义,有一回慈观法师还拿了几张白纸让我做笔记。这给我日后办活动得到深刻的启发——让参加者宾至如归。

进入大学后,机缘巧合,我和继程法师创办了大专佛青生活营。法师经验丰富,给予我很好的指导,包括:一、办活动因缘很殊胜,所以课程要密集,不要松散;二、要全力以赴,各方面都做得最好,让参加者欢喜归去;三、主办方也是参与者,大家一同学习,一同成长。

最后那项叫我印象最深刻。其后我办活动都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不是办活动给别人参加,是汇集因缘和同好者共学。在中学教学时是如此,在师范执教也是那样。活动期间,我都在场,一旦出现状况,我随即调整。有必要时,还特征用时间给参与者补说几句话。如果是请嘉宾讲课,则会和他们时时反思检讨,注意参与者的学习状态。

有一次协办教学研讨会,发现参与者失去了方向,不知该注意些什么,课程开始松散。第二天早上,我要求大家提早20分钟入场,我做了一些补充说明,给予参与者概念,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任马佛青的高职时,我常为各地的生活营主持开幕。有时到一些地方,发现筹委聚在一旁聊天,问他们何故,他们会大剌剌说讲师在讲课,工委趁机休息。显然,他们是办活动给别人参加,只为普渡众生,不求自学。我免不了要劝诫他们,不过无效。

现在办线上课程,我依然故我。例如“法情学堂”的“中文母语课堂”。最初都是我讲课,因为一切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还是自己来比较妥当。当各方面条件具备,技术稳定了,我开始引荐学力更高的学者专家来授课。但这并不等于我就此退下不理。我依然会是最忠实的听众,和报名者一同向专家学习。我也会利用课堂内外的交流平台和大家沟通,帮助大家学习。

因为,我始终相信:办活动,是汇集因缘促进大家的成长。就好比登山,也许我脚力稍健,捷足先登,但我不会忘记后来者,我会回头引领大家一同攀高。如果我自己也未登上顶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还是乐意呼朋唤友一起走,因为我有过经验,相信高峰上的景色最怡人。

注:
① 我第一次“旁听”的社团活动是太平佛教会举办的北马区佛青训练营,1978年,当年初中二。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9/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2】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网上说是21世纪青少年的重要素养之一,因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本土情怀与全球意识,做个真正的世界公民①。

不过,我在80年代参与活动时,就知道这个口号,当时叫“扎根本土,放眼全球”,是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最先喊出,目标是建设大马佛教②。90年代,马华文学也提出类似的口号,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后,还出版了论文集《扎根本土,面向世界》③。

有人问我,口号喊了近半个世纪,大马佛教长个什么模样,马华文学又有何独特性?我还真答不上来。一切还在努力中吧!

我想之所以要放眼世界,是因为人类本就是个生命共同体,相互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学术说法是它“强调个体和群体的有机关系,使个人对所属共同团体产生荣辱与共、祸福相依之道德责任的政治哲学思想”④;接地气的说法则是人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坏、我坏,大家也坏的。最近我们经历冠状肺炎的大流行,不由你不相信人类真是生命共同体。

既然是共同体,那么对于世界的变化,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了解,研究后还得给予适当的回应。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无疑是画地自牢,不求进步的做法。但放眼世界而不注意脚下,难免要离地,所以我们还得立足本土,进行适应本土大多数人的需要,同时进行扎根的工作。

如果把“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当成是因果关系,就要争论孰先孰后的问题,难免就要纠结一番。如果把它视为并列关系,二者就可以共存。

例如中国民间发起的儿童阅读运动,会大量阅读绘本。大多数的优秀绘本都是外来的,却不见他们抗拒。这是文化底蕴深厚,一如过去中华文明曾接受的考验般,融合后再开新机。如果再往前推,从西学东渐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也归结到中西融合吗?何必担心孰先孰后?只要心怀本土,放眼世界必然促进我们的成长。

不过,我还是担心我们会忘了本土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文化底蕴不足的缺陷,过于放眼世界而忘了立足本土。例如在捍卫母语教育时,也跟着喊“华语文”的口号,不但要质疑我们的母语是什么,还要放大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俨然一刀切。有时又因害怕方言断根,矫正“多讲华语”运动而两头极端游走,过度放大方言的地位,这又会开创出怎样的格局呢?我们的民情不同,是没有条件像台湾人般斗争,也没有这个必要。

放眼世界的当儿,还是要立足本土。

注:
① 可参见链接

② 具体时间忘记了,印象中是1984-5年间,马佛青总会在太平主办“为大马佛教开拓新境界”学术研讨会提出的口号。

③ 研讨会的论文集(1998)可以从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下载。

④ 这是《国语辞典》的诠释,可参阅汉典网络词典


《星洲日报·东海岸》02/10/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3】
绘本教学的不同课型


“课型”即一堂课的类型。它可以按不同的目的划分,如按内容可分文学课、语音课等;按目标可分新授课、复习课等;按形式分讲授课、讨论课等。

在培训教师时,我喜欢按技能把语文课分为口语交际课、阅读课、写作课。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训练目的,主次分明。比如说,阅读课以培养阅读力为目的,说话、写话只是手段;口语交际课可以用阅读材料,但是却成了手段,说话才是训练的目的。

我的学生之中,有好些常用绘本教学。图画书故事性强,创意十足,可以刺激学生“有话可说”,用来训练学生说话或写话很有效。经典图画书不止叙事,还包含深刻的生活哲理,若作为阅读教材,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

最近一名师范生用了《朱家故事》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是让学生彼此交换看法,以达致交流为目的。它的性质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自由抒发想法,同时聆听他人的意见,做出适当的回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反驳他人以捍卫自己的立场,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而调整自己的见解。

可惜的是师范生经验不足,立“发表对男女之间的刻板印象”为目的,预设了立场要学生说出妈妈不一定只是洗衣煮饭,也可以走出去修理汽车。同侪议课时说:“转移经典的主旨,降格为说话的素材,我觉得是对经典的亵渎。”真是发人深省的反思。如果用《母鸡萝丝去散步》来引导说话还好,因为绘本本就没有微言大义。

又有学生用《你好灯塔》为阅读教材。当老师提出“守护”这个主题后,学生跨越老师的预设,说出绘本中可以守护的对象。丈夫妻子的相互守护肯定比家长的守护有意义,而灯塔守护大海、守塔人和他的家庭,更是主题讨论的深化。

本来这是挺有意思的,但备课时该了解这绘本是2019年凯迪克金奖的作品,不但享有盛誉,还富有许多人文信息,备受器重。预设答案引导学生等于挖坑引猎物入彀,并非好的阅读素养培训。如果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的细节,应该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不但感受到一个时代交替的表象,还体会个中的得失。末代工人的生涯,离开岗位前后的故事,都在画面中一一展现,这是作者隐藏着的许多信息,值得探究。

把绘本作为阅读教材,就别急着找主题思想,留意细节的精彩处,更是阅读的必要素养。固定的主题,只会庸俗化了经典。

《星洲日报·东海岸》10/10/2021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4】
老师的老师


一位朋友在社媒发帖说:“师范讲师是老师的老师,更该在这段期间作出积极的回应,带领教师在学校关闭期间继续带学生学习。如果你们也加入埋怨一族,只会使情况更糟糕。”

所言极是,我乐于受教。所幸这段期间,我确实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最初采用谷歌协作平台(Google Site),只是把平时的口语交际改为文字交流;后来用谷歌课室(Google Classrrom),采用视讯教学(Meet);再后来各种应用程序(Apps)也用上了,算是跟得上时代。

朋友的说法是正确的。师训学院改名师范,就是因此。过去培训师资,重点在传授技术,把授课、考试、管理等技巧传给学生,故名“师训”;后来教师素养愈受重视,除了原本具备的素质以外,还要靠进入学院后所受的熏陶,提高个人品质,包括外表形象、操作能力、知识结构、道德品质等涵养,故易名“师范”——堪为人师的模范。

技术训练,“装水”的理论便成立。教师本身要有水,才能给学生装水。素养的培养,则要靠“点火”,点燃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重要,勇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因此以身为范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否则难成师范。

水再多,也有枯竭的时候;火被点燃,却会越烧越旺。所以,我训练教师,从不要他们学我,跟在我后面走,毕竟我学力有限,可以传授的知识更不多。我只是指路人,点出大方向,大家各自跑,脚力健的跑在我前面更佳。被学生抛在后头的老师,更有成就感。

素养是自身先培育起来,才足以影响他人。外表形象得重视,至少不要让人见而远之。操作能力必须有,即使不是最精最强,但却不断展示进步。知识结构要能确立,即使偏于一隅仍足于为人师,自己能力所不殆的,可以给学生推介名师。道德品质当然要有,但不是停留在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那种形而下的,而是那种锲而不舍,坚守理想的崇高品质。

老师的老师该当如此,学生的老师岂不也是如此?

《星洲日报·东海岸》18/10/202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5】
我教长文的经验


朋友在电话中告诉我,现在的小学华文课本太难,不说课文比过去长,即连老师提的问题,他也答不上。孙女才四年级!同样的话,我也听过一位马来文教授说过。她说女儿二年级,竟问了她也答不上的问题。

二者同中有异:前者说的是阅读,后者说的是语法;前者是因为自己的习惯没有调整过来,后者是跟不上新的语法专用名词,被陌生的术语吓到;前者要调整的不只是观念,还要再学习,后者只要知道新的术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育是动态的,我们不能不与时并进。PISA深具远见,测量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看的是该国15岁少年的阅读力。他们认为阅读素养才是决定个人成就。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

华小华文做出了适当的调整,给学生及早进入阅读,而不是停留在过去,教材只为了教知识。如果您对印象依然是教课文时,老师会问词语的意思,习写生字,用词语造句,誊写优美句子,回答理解题,说出价值观,对不起,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果这要进入阅读,读长文是免不了的。要促进阅读力,文章的好坏是关键,不是长短。我15岁读完110万字的《倚天屠龙记》,却看不下课本中110字的校园小故事。因为前者激发我内在的阅读动机,后者却味同嚼蜡,毫无趣味。课文只是为了教语文知识,就不必太长。长期下来,我们的学生只能看短文,写篇500字的短文,就要提醒大家“文长慎入”了。

我第一次教小学生读长文,是在中国,而且以初生之犊的形态在三千人面前试教。课文是六年级的《最后一头战象》,共有1762字。主办方安排三人同课异构。大陆何捷老师上的课,重在传递文章的感情,所以偏向朗读;台湾葛琦霞老师上的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引导学生仿写。我则重视引领学生就不同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很容易读,学生看了就懂,没有多大障碍,不需要老师逐段讲解。我按行文结构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后,让他们思考第一个问题——这故事是真实的吗?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辨析这是实写还是创作。

跟着我让学生看作者沈石溪先生写作的背景和目的。沈先生说他要借助他在云南小镇上看过的一头大象,写出“崇高”这个价值观。于是,我让学生再次思考,通过这头曾经在战场上驰骋的老象,他们感受到“崇高”了吗?我让学生在小纸上回答,然后再口头说出看法。

有趣的是,现场观课的老师为此哗然。他们说“万一学生写没有感受到,那该怎么办?我的课不是白上了?”阅读该重视学生的感知,不是强行要他们接受作者或教师的想法的,不是吗?学生虽然惯性的说他们感受到了,但我还是让他们再看原文,让他们在比较中感受哪个写法更可以带出“崇高”的价值。

我的初试啼音获得认同,因为过后我受邀到北京和云南再上这堂课。

附件: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

《星洲日报·东海岸》24/10/2021

当年上课的详细报道:
viewtopic.php?f=96&t=9408
Post Reply

Return to “老黄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