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真好!

人老了,越爱想当年,越爱吹牛皮。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6】
可以不要闻风起舞吗?


脸书跳出一个视频,是一起媳妇和婆婆之间的纠纷。拍摄者是媳妇本人,录制过程不断在说明婆婆如何对她不好,还爆出其他家人如何如何的,长达数十分钟。最终是婆婆在情绪失控下被家人强行推进车里载走而落幕。

看了心情很沉重,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引发的后续问题。这起事件绝对没有赢家,只留给各个涉及人士的遗憾和悔恨。

没想到第二天多家媒体竟然把它当成“新闻”报道,还转发有关视频①。当事人最初可能要出口气,却演变成让家庭纠纷公开给世人论断,而且是永不磨灭的画面记录,受伤害的何止是一两人?

这样的事情不断在社会中上演,我们从中学习了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去年年底,王力宏事件②烧出了多少的网络判官、多少正义之士?结果又如何?人家的家事我们全听信一方面的说辞就做出判断,若是用以警惕自己还好,用以否定他人则太急进了。

我们是不是该冷静反思,在这“无边界”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社交媒体,以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受到保护?

30多年前我偶然下听到电台午夜的叩应节目,辅导员在给听众解心锁。知名辅导员在节目中聆听妇女陈述家庭的纠纷后,给予劝慰。过程中妇女始终愤愤不平地讲述她的遭遇。可能是因为节目是直播,辅导员不断安抚她,却不自觉在“肯定”她所说的一切。

我对这样的辅导是产生疑惑的。其一,任何人在讲述自己的事件时,一定先设想好说对自己有利的话,以便以受害人的身份寻求安慰。其二,在寻求安慰的同时,又会不断寻求他人的肯定与支持,以确认自己是没有错的,甚至用来当下次争吵的“资本”。如果是这样,事情是否能解决?抑或是助长某方的气焰,却又激起另一方的自我防护意识,结果让事情往更坏的一面发展?最糟糕的是,结局还是让事情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以前只是电台广播,过去了可以不留痕迹;而今社媒普遍,不但痕迹不会被抹去,而且还把无数的吃瓜群众拉了进来。留言的一人一句,让事主承受言语的霸凌,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带给各造的伤害岂不更大?

不累吗?我们何时可以改变这种风气?

注:
① 莫砺锋老师讲课时说过一个故事:古罗马时法庭审判一个盗墓者,定罪后,法官判词还规定不准任何一方写下被定罪者的名字。原因是罪犯没有资格后世留名。这起事件也是如此,不要再流传,所以我不提供链接。

② 事情发生在2021年12月17日,李静蕾全文“5000字毁灭王力宏”。

《星洲日报·东海岸》20/03/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7】
我这样教《草船借箭》


我曾在大陆给六年级学生上《草船借箭》①。整堂课“没有学生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没有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没有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也没有学生精彩的课堂发言。”②

我略述了故事的梗概后,便让学生细读课文,各自写出一道他对课文感困惑的问题。过后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尝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小组要从中选出一个他们认为最“好”的问题,也就是阅读课文和讨论后仍无法回答的问题。问题要贴堂,然后全班一起讨论。这时候有老师的参与了。从中,我们再挑出最“好”的问题。

个人提的问题,在小组中往往得到解答。如“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曹操调动六千弓箭手,为什么却有一万人射箭?”贴堂的题目也有一些是他组回答得来的,例如“周瑜给诸葛亮十天造箭,为什么他只要三天?”但也有一些是难以回答的,如“为什么鲁肃要帮诸葛亮?”

针对没有办法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回答的问题,我让他们阅读原文。他们就如我设想的一样,可以从原文找到答案。原来改写疏忽了重要的情节,造成了破绽③。我这样布置教学,除了想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提高阅读力,也想让他们亲自感受到“阅读经典”的重要。经典是一座座高山,要善于从中汲取养分。④

我的课,还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艘草船承载五六千支箭,怎么还说离去时是‘船轻水急’呢?”这是一个好问题!我顺势带出“演义”小说和历史的差异,创作的想象还是会有纰漏;史籍反而不会出现出问题。⑤

这样的一堂课,看课的老师似乎不太懂,看不到激情四射,太平凡。一位随行的评课专家三个月后这样评论:“黄老师追求语文学习的本真,没有站在教师的角度给学生设定‘小疑’‘大疑’,而是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分享着,体会着,不论多少年后,他们依然会想起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老爷爷交给他们这个读书方法。难道这样朴素而富有深度的课没有它独有的味道,不让人拍案叫绝吗?”真叫我有知音难觅的慨叹!⑥那一声“老爷爷”倍感亲切。

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但是真要落实,还真不容易。这堂课,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师者”只是从旁协助,引领着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早阅读中发现问题,再通过文本对读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构最终被发现,是非常值得欣慰的。

注:
① 2018年6月15日,我受北京市延庆区教育委员会出席国际儿童阅读教育论坛,上了这堂公开课。报道链接。其后,三个月后,又受邀参与“云南大课堂”给学生上同一篇课文。报道链接

② 这段话引自隆阳区板桥镇中心学校的董会平老师在微信上发布的课后观感。

③ 原文写周瑜派鲁肃去见孔明。孔明一见鲁肃就说恭喜,因为曹操中了周瑜布下的离间计,杀掉了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孔明要求鲁肃回去后,不要告诉周瑜他知道这个计谋,但忠厚的鲁肃回去还是说了。这是周瑜想杀诸葛亮的主因——这个人太厉害了,于我军不利。课文一开始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有点太过了,缺少“剧情”的张力。诸葛亮答应三天内交箭后,周瑜又派鲁肃去探听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鲁肃害我,让鲁肃深感有愧,于是过后才在不损己方利益下帮助孔明,包括不照实禀报、借船只等。毫无疑问,这样的情节安排是非常巧妙的,不但面面俱到,而且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改写的课文失去了这些神韵。

④ 经典不是平地冒起,也不是吹嘘出来的。学生如果不阅读经典,只是看改写过后的文章,不但无法感受原本的故事的巧妙,也错失体会名家的神来之笔。这是非常可惜的。幸好就是有改写的篇章,让我们有机会借此引导学生去看原文,通过比较感受原文的珍贵处。

⑤“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情节。不过,这个虚构有迹可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主人公是孙权,“大船”受箭尚且“偏重将覆”,要调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可见草船是无法承受五六千支箭而又轻松离去的。

⑥ 这篇评论可参看注②的微信号链接。我真的很感动董老师看懂我的课。邀请我到北京去的吴琳老师,以及之前希望我可以到云南给教师培训的俞群老师,似乎都没有看懂我的课。吴琳老师说我失去了《最后一头战象》时期的魅力,向大陆老师看齐了;俞群老师说她还是喜欢《最后一头战象》。我自己倒觉得《战象》有点哗众,踏实度不如《借箭》。[


《星洲日报·东海岸》27/03/2022

Image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8】
教育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主张①。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②

虽然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不过便于理解,我们还是会划分二者:“知”是虚的,要通过“行”来落实;就因为“行”,所以可验证自己的“知”,使知更为完整。

何以要提出这个主张?王阳明说:“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③

近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本名文濬,因欣赏“知行合一”的说法,故改名行知④,并据此推广他的教育主张。

我认同教育不是“做就对了”的事业,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⑤。历来专家所提的教育理论,我们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要“懵懵懂懂任意去做”。这个说法是对前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说。

教育也不是“知道就好了”的事业,不是因为你把握多少新的教育主张、教学理论,能言善道就好。没有躬行实践,这些理论也只会让自己“茫茫荡荡”不感踏实。这是偏向教育官员而说,当然也包括我们师范讲师。

回顾我的教学生涯,很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一直朝向“知行合一”的道路。初执教时,对教育理论不甚了了,因为大学提供的教育文凭课程时间过于仓促,半年就完成。中学教学四年,靠的还真是“做就对了”的蛮劲。

进入师范学院,面对五花八门的教育理论,仿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方觉自己对教育依然多有不解,实属门外汉一个。亡羊补牢未为晚,恶补一番还是跟得上。此外,培训师资也不能只是空谈理论,还得实践,要不然师范生难以接受我们的“指导”,会认为我们只是“讲”师,但懂理论上的正确而已。因此我们也要沾湿双脚,和实习生一起下水,示范教学。最初我不便在学生实习时参与教学,怕违反职业守则,挫败实习生的士气;后来找到“公开课”一法,才可以和学生一道钻研课例,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就这样一步一脚印,不知不觉也走了二三十年,希望可以影响后来者注重教育的“知行合一”,不要“懵懵懂懂”,也不要“茫茫荡荡”。

注:
① 难易、先后与合一是儒学“知行论”发展的三个重要议题。“难易论”早在先秦就已提出,“先后论”则是宋儒所论述,“合一论”则出自明代王阳明。

② 以上一段话出自《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讲学语录,由他的学生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收录编辑而成。今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卷。网络版可以看链接

③ 出处同上。这原本是王阳明回答徐爱的提问而说,前面有句“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回应徐爱认为“知行”有先后的疑惑。

④陶行知原本改名“知行”,即因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缘故。后来他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为“行知”。这已经不是“知行合一”的哲学讨论,是教育理想中所持的一种立场。

⑤王阳明所谓的“知”含义较广,包括良知的知。我这里是偏向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所倡导的“知行合一”论述,不是哲学上的讨论,所以把“知”锁定在“知识”的“知”而已。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4/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49】
继往才能开来


小时候我们学中文,是低着头的。讲英语的同学,身份比我们高贵。即使进了大学,图书馆架上进口的中文书,还带有黑笔涂画过的痕迹。

中六报考华文,有多少劝阻的声音?“没有前途”是最深切的关怀。一股傻劲推动我们伴随四书五经,沉浸于唐诗宋词的秋月春风,大有“虽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当时心里会抱着最坏的打算:挤不进狭窄的本地大学,就跟学长们一样,到宝岛侨大去。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万幸马大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到中学执教也教本科。虽经历过“表姐和阿灿”的年代,也看到长辈“祖国”回来只剩一身衣裤的窘态,欣慰的是学生还是受我们影响,热爱中文,肯在他人去祷告时跟我学中华文明发展史。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四书五经的发祥地突然强大了。学中文可以抬头了吧?事实却不如此!侠客喜欢的是维护弱小,强大的就必须打下去。精英们左一句胶,右一句强国,过去要委屈求全,现在变得理直气壮,理直气壮抗拒传统。中国文学变成华文文学,中文系变成华人研究系,说是要断奶,只有切割才能成长。

这时,你不得不信牛顿——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值反向的反作用力。压力引发我们的反弹;压力解除了,我们便倾向惯性定律,不止停滞,可能还自我腐化。反中华如果是外来的,我们会更珍惜中华;反中华如果是内部引爆,中华就将被践踏。不信,看看百年前如何反儒,如何批孔老二。

中华文明不是只属于中国的,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洪流,断代肯定受到时空的局限,不能一窥全貌。不需因噎废食,因个人的喜好而大肆鞭挞发源地,诋毁当地子民。管中窥豹很容易以偏概全。

庄子说秦失凭吊老子,哭三声就离开。人问其故,秦失说:“刚才我看到的场面是悲戚的,但是当中有很多人是不想哭而哭的,他们只是受到气氛的影响。所以我也哭三声。”放到今天的世界,秦失说的其实是“跟大队”才是时尚。秦失却认为这是迷失本性。

我愿当现代秦失。我希望守护初心,坚定中华民族身份,爱惜先哲留下的智慧遗产。

继往才能开来,没有根,枝叶再茂密还是受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如果有人问谁还要说孔孟老庄,李杜苏辛,我会站起来说:Let me try!

《星洲日报·东海岸》12/04/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50】
教师也得做研究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①。十余年前,教育部倡议小学教师都要具有学士文凭②。最初只是鼓励,教师得自掏腰包深造;后来发现离开50%的目标尚远,教育部已近乎奖励了,教师只要回复手机信息便可报读③。也因此,2011年起,大量的教师读大学课程,国内公立私立大专和师范同步开班,盛况空前。

现今不具大学资格的教师已经是少数。下来当然就会鼓励教师更上一层楼,读硕博了。教育部每年都提供奖学金(HLP)给教师深造,名额还不少。为了确保教师是真的进修,教育部把关也比过去严格。拿了奖学金进修而未能如期考获学位的,还得赔偿违约金。

让教师进修,当然是基于“水涨船高”的原则,希望教师可以更好地栽培国家栋梁。教学是门艺术,却也不失其科学依据。多几分理性,教师将能更好执行任务,不会事事只凭“我认为”,“以我的经验”而行动。

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后,增加了“教育研究”(Penyelidikan Pendidikan)这门课,而且分理论和实践施行两个学期,6个学分。早期只是重视行动研究(Penyelidikan Tindakan)。行动研究是个新的概念,是专为上班族而设,一边做研究,一边还得执行工作,据说最适合学校老师进行。

行动研究的目标并不在成果,而是过程中的自觉④。教师不能用“前测后测”证明自己的行动多成功。要知道,日夜对着一只猫,一段时间后猫儿也会跳探戈;对着一个人教学,只要耐心付出,也会有成果。行动研究可以是老课题,用XX法教识字,用YY法教阅读。重点是教师如何依据理论设计教学,又如何测试学习成果,如何鉴定自己教学上的得失。若发现失败,行动研究鼓励研究者再循环,调整策略再行动。

近年师范学院还扩大了研究模式,如实验性和准实验性、人种志、个案等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法都采用⑤,拓大教师的视野,也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最近我的学生采用人种志研究报道某校何以成功打造校园阅读风气。这是一项描述性的研究项目,必须实地调查、参与、观摩才能做到,间中不乏科学数据的支持。这比起过去把报告当论文的做法要务实得多⑥。

注:
① 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Pelan Induk Pembangunan Pendidikan (PIPP)2006-2010的工作文件列出的6大核心发展项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Memartabatkan Profesion Perguruan)是第5项。除了谈到提高录取师范生的条件外,也提到多项教师进修计划,包括Meluaskan dan meningkatkan Penyelidikan dan Pembangunan(R&D)
② 国家宏愿政策Dasar Wawasan Negara 2001-2010列明至2010年,100%中学教师都具有学士资格,小学教师则是50%。为了落实这点教育部在PIPP推出后,在师范学院办Program Khas Pensiswazahan Guru (PKPG) 课程,让小学教师以假期班方式进行学士文凭。唯进度缓慢,目标难以达致。2011年教育部推出另一个计划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PPG),让本地大专、私立大专和师范学院同步展开在职教师学士课程,至2016年终于落实60%以上小学教师具有学士资格。
③ 那段时间我在学校视察时,一名教师出示手机短信,jawab ya atau tidak,就可以进修了。不过不是全职进修,得工读。
④ 由于这是比较新的概念,大概在上个世纪末才被提出,很多人对这个研究法都感到陌生。一些地方的教育厅还鼓励学校教师做行动研究,把他们的报告当着瑰宝出版,说是让其他教师参考新的教学策略。这是不正确的。
⑤ 师范学院已经出版的研究指南包括行动研究、调查研究survey/tinjauan、实验研究、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个案研究。
⑥ 我念硕士课程时,常听到学界批判许多学位论文只是一份报告,没有达到“研究”的水平。论文没有提出什么学术课题,也没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只是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做一份详细的报道而已。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项。


《星洲日报·东海岸》17/04/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51】
重视非正规教育


我小时候住家的环境,童伴众多。其中有一人,大家称他“量地官”。何故?因为睡醒后他便出门,漫无目的地走动,天黑才回家。谁家蔬果熟了他顺手采摘,草丛有异样他趋前探究竟。因此发现珍禽异兽的是他,被虫蛇咬伤的也是他。日复一日,乐此而不疲。

其他同伴也差不多一样。在没有荧光幕的年代,三三两两群聚聊天,就算没有话题,也可相伴到夕阳西下。年纪稍长则开始聚赌,扑克、牌九、麻将样样来,就连火柴支也可是赌具。

若非我后来被同学带到佛教会,一边教小伙伴们读书识字,一边筹办各类活动,我相信我和他们一样,至今依然“南亩耕、东山卧”。

这个成长经验,使我特别注重青少年的非正规教育①。学校给予的正规教育,并不能满足我。伙伴们都到过学校,却没有受过非正规教育,结果都活成陶渊明,若有关汉卿三分才气,相信还可以活成浪子班头②。

非正规教育一般是民间主动开办。由于没有官方的约束,自由得很,可以按照领头人的才艺发挥。除了宗教活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歌舞拳棒,任君选择。青少年在多样性的选择下,或许可找到生活价值,充实自己的生命。

教育不能只靠学校,正规教育也不要将青少年的时间填得太满,认为只有官方才能确保他们的成长。正规教育注重成果,强调积分,培养出青少年的功利心,也造就他们凡事但求达标的心态。非正规教育讲究兴趣,重视才华,训练出青少年一艺之长,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协助建立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终身追逐梦想而不惜。

正规教育的局限,往往造就两极化,一是轻易满足所学,达标后便不思长进;一是选择放弃,寻求他径填补岁月,当水中浮萍亦不惜。没有了非正规教育的辅助,我们实在不能怪青少年混日子,每天在等待时间中过去;也不能怨他们拿自己生命开玩笑,在高速公路上耍技俩。

非正规教育还是留给民间办的好,如果官方为了补足正规教育的不足,也大事开办非正规教育,那就把教育一体化,没有了正规非正规的区别。

注:
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教育划分为三大类: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我觉得这是英语词汇可以如此划分,因为当中的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是随时随地可以实施的,是与正式教育相对的概念。但正规和正式教育,英语都称formal education。因此,我倾向二类的分法,formal & non-formal.

② 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中说:“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郎君”和“浪子”都是指风流放荡不羁的人。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4/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52】
给我点个赞


我在立卑是独立生活,起居都得靠自己打点。朋友和学生知道我是上班前煮好三餐,下午和傍晚得吃“冷饭”,会寄予同情。最近流行一种智能的多功能料理器,可以现煮现吃,炖焖烤炒都行,蒸热保温当然也不在话下。这家公司最近办活动,鼓励大众趁教师节送一个料理器给老师,公司报效。于是便有人推荐了我。

他们的好意,我不忍拂逆,于是便争取点击率。后来公司联系我,恭贺我入围了,得安排时间接受采访,然后将视频挂上网,点赞率最高的胜出。虽然礼物价值不菲,但我还是拒绝了。我不想参与这个商业游戏,成为公司的宣传棋子。

不得不赞赏这个公司的点子,这是多赢的一项活动。成本不过数千令吉,便可名利双收。既可成就“尊师重道”的美名,又可将产品更加广泛地推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点赞”是现今商家普遍运用的高级手段。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点赞”本是一个很好的测量方式,可以收到很好的反馈信息。例如在一项比赛中,让现场观众参与投票,可以使评价更加全面,不仅限于专业的评判打分。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投票方式却被有心人利用,变成了一个虚假的流量测试,严重的还成了诈骗集团的欺骗手段。就像当年盛行的直销活动,只要成为荣誉会员,就可以得到优惠,以特别价钱购买产品,条件是要成功招徕多少人成为下线。民众为了便利,往往呼朋唤友,亲戚一个都不放过。表面上看是双赢,其实是商家胜利了。最无辜的还是消费人,要支付更高昂的费用。上钩者上演了披上羊绒服还自我感觉良好的羊的把戏。

我很少回应那些请我点赞的要求。不是我不买账,而是我觉得这样的作业方式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动机,也让参与者失去本心,成为“受害者”。是时候“适可而止”,不要如此买卖人情了。

在我还可以主导的活动,我是不会让点赞成为衡量的标准,除非是没有预先安排的现场测试。

《星洲日报·东海岸》01/05/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53】
深度阅读的“深”在哪里?


“深度阅读”是基于教育的深度学习而提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加拿大教育家麦克富兰巧妙地把人工智能的新概念带入教育后的一个新名词①。

望文生义,深度阅读应指有深度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解读而已。但这会衍生其他问题,要深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谁的深呢?阅读不是该以读者为本位吗?如果读者程度不够,要如何达到深度阅读?

我的学生在引导小学生深度阅读绘本《朱家故事》②时,要他们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阅读最核心的问题。阅读就是要能通过组合后的文字所释放出的意思,逆向理解作者的写作志趣,这在两千年多前,孟子便已提出的“以意逆志”概念③。可是,在引导的当儿,我的学生给了个提示——朱家三父子和猪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于是小学生联想到猪的懒惰,要帮忙妈妈做家务便成了主题。

这算深度阅读吗?

暂且把思考转回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子题,此前的机器学习是比较单向、浅层的一种操作方式。人类输入的是什么,机器就会据此去辨识其他同类信息。这使人类受限于机器,因为输入的信息一旦和机器接收到的信息不吻合,便无法辨识操作。为了应对视觉、听觉等信号的处理,科学家推动了分层神经网络(Multiple layer Neural Network)的深度学习模型和算法。这是取材于人类神经系统原有的分层的特点而开发。

因此,深度学习的深,不是深浅的深,而是多层次的信息处理后,层层递进的深。马来文将之译为有意义的学习(Pembelajaran bermakna),更贴近其意思。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是把学生导向教师预设的“深”答案。除了辨析故事中的细节,包括色彩、意境等,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data)参考,让读者在处理大数据中得出结论。

《朱家故事》书名就很有趣,因为作者是西方人,怎会用华人的姓氏?故事中的朱家父子又化为猪,岂不巧合?这些线索,连同作者所处的背景,“男性沙猪主义”的被提出,放在一起思考,是不是更能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注:
① Michael Fullan, O.C.(1940~), is the Global Leadership Director, 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NPDL) and a worldwide authority on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a mandate of helping to achieve the moral purpose of all children learning. NPDL website

② 这是名作家安东尼布朗的创作,中文版可以在这里下载,英文版可以参阅这个,不过朗读很不理想,页面也不美,最后一页妈妈修车的竟然还不见。

③《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星洲日报·东海岸》08/05/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54】
孩子,世界很大!


某年教师节,学生发文祝贺我,并写下他随我学习时的点滴。其中他提到当年我请朱自强老师来马讲课,为他们的儿童文学知识垫立了基础,并成就他们的终生事业,更是感念。他说我不讳自己的不足,请专家助阵,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好。

的确,我常会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者,我不要他们只是听我的。韩愈《师说》提过“圣人无常师”,圣人尚且处处向人学习,何况我们?只有广泛地接触,才能打开视野,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乃至解除自己的疑惑。

再者也是因我的信仰,我是佛弟子,服膺“缘起”的道理。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接触要讲究缘份。把最好的两个人放在一起,不一定就是1+1的效果,会有正面的效应;同样的,再好的老师,也会有他教不好的学生。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老师,就是制造更多的因缘让他们学习。

我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老师,除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也想摆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多年前我到台湾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去拜访了他们的佛学会。当时学会室内只有一人,我询问他佛学会的日常活动,他很热心给我介绍。可是,我发现他们去的都是固定的道场,请的老师也是同一集团的。我问他附近的某某寺有某大法师,怎么没有去参学?他愕然看着我:有这样的人?然后我又跟他聊起台湾还有更多了不起的法师,都在做着弘法利生的工作。

他更惊讶了!他说我是马来的,知道他们本土的事情竟然比他更多。我说不出奇,因为我在马大学习时,马大佛学会每个星期五办讲座,都找来不同的人演讲。老少中英、园顿显密、大小南北的法师居士,请得到的我们都请。我们坚信:学习先从广泛的接触开始,才求一门深入,这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把这样的思想迁移到我的教育工作,就不奇怪何以我会给学生介绍老师。在这过程中,不但学生受惠,我也得益良多,因为我会和学生一同学习。也因为接触不同的人,我的视野会更加宽阔,不会局限在一个自我设定的小框架里。

即使是推荐书本,我们也推荐各家的著作,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①。闭目塞听只会造就狭隘的学习观,唯有博闻见广才能打开思路,兼容并蓄地采纳诸家之长。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才是学习的王道。

我总会告诫学生:孩子,世界很大,要多去接触,才能有所感悟!不要封闭自己,建立山头,把自己局限在一师一道之中,画地而自牢。

注:
① 例如儿童文学,我们推荐中国北方靠自学起家的朱自强老师的著作,也推荐由蒋风老师带上来的南方学者吴其南、方卫平、王泉根、汤锐等老师的著作,乃至谭旭东、李学斌等的著作,我们也推荐。教育学的更不必说了,传统现代,保守先进的,我们都看。


《星洲日报·东海岸》15/05/2022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36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55】
“教什么”和“怎么教”孰重?


“教什么”是教学的内容,“怎么教”是教学的方法,这是教师在教学前都要深思熟虑,并在课堂上落实到。若要二择一,你更加重视哪个?

中国教育界权威张志公先生反对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主张只要在“教法”上多下功夫就好①。潘新和教授将之斥为“教法主义”,因为如果认定只要有好的教法就可以教好语文,将造成无价值的教法泛滥成灾,使学生的水平每况愈下。他直陈教育的一个畸形发展:教师似乎只是课标的实施者、教材的执行者,他们只能“玩”教法,结果离教育的目标愈远②。

我也曾著文批判“教法主义”会造就清单式的教学③,只要有做就算达标,例如用数码器材,21世纪教学法等。我主张教育就是拔高,让学习者可以度身提高自己的素养。如果教育只是迎合,只顺应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岂不成了附庸品,可有也可无?④

确定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就会多下工夫去思考要让学生学什么。如果只是一般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就懂的,我们即使先把教学目标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21世纪教学,落实了目标后又说明什么?我看实习生教学,常常会问的问题是:您认为学生在这一堂课学到了什么?是学生已知的,还是您教出来的?

还在学院的学生上文学课时,构思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策略,扣紧了苏轼“诗中有画”的评论,建议引导学生从诗中看出画来。模拟教学时,他还进行分组讨论,结果大家都极有创意地画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我打趣问他,之前学过的“枯藤老树昏鸦”,“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没有画面感?若再比较“松间明月”和“江雪独钓”的意境,哪个更引人入胜?若然,柳宗元岂不更加懂画?

文学本来就是要让文字具象,让读者感同身受,逆向体会作者的心绪和志向⑤。王维号称“诗佛”,他的诗多用佛教术语,例如“空”便常用。他是有意为之,要在诗中表现他对禅境的体会,为何我们不尝试这样引导?也许学生课后依然茫然,毕竟一两首诗并不能全然说明问题。但若能给予学生启发,待他们再次接触王维诗歌时会如此这般探索,是不是更有意思?

所以,我赞同潘新和教授的看法,“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注:
① 张志公在《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中说:“不管对‘语文’二字怎样解释,你反正得把这本《语文》课本教好。……我倾向于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多多下功夫,试试看,怎么教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多找出些办法来,多蹚出些路子来。”(顾之川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名篇精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② 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的观点,可以参看链接的访谈录。
③“当老师真好”系列之32——拒绝清单式教学(2016)。
④“当老师真好”系列之135——教育就是要拔高(2018)。
⑤ 这种阅读法,取自孟子。《孟子·万章上》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星洲日报·东海岸》22/05/2022

Image
Post Reply

Return to “老黄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