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真好!

人老了,越爱想当年,越爱吹牛皮。
Post Reply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57】
鱼儿活在水中不知水


小鱼问大鱼:“我常听人说水,可是我却从来没有看过水。”大鱼说:“傻孩子,你就活在水中啊,我们周遭都是水。”小鱼又问:“怎么我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大鱼说:“我们活在水中,水早就是我们的一份子。”

鱼儿活在水中不识水,就像我们为空气笼罩却不觉察空气的存在那样,或许只有缺氧的时候,我们才感受到空气的重要。

母语的学习也是如此,要让母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它来获取信息、进行思考,也通过它来表达我们内心所思所想。

有一幅流传很广的漫画,画中有三个小孩儿站在围墙前面看球赛。三人都站在一个小木箱上,但由于身高不一,矮个子还是看不到球赛。聪明的人让高个子让出木箱,让矮个子站两个,结果三人都看到球赛了。这是“公平”(Equity)的施政,多国政府都以这为施政方针。有段时间,我也奉此为圭臬,信以为是。后来看到第三幅图,我震撼了!原来去掉围墙,换上铁丝网,三个小孩儿压根儿就不需要木箱子,都可以“自由”(liberty)地看到球赛啊!

适龄儿童到学校学习不也是如此吗?如果没有围墙,人人都可以自在学习,不需刻意给予辅导和协助。建了围墙再给木箱,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再给予小恩惠,是重视儿童的表现吗?

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泰国、印尼,目前都在推动MTB-MLE①,让少数民族用母语接受教育,个中原因就是体会到何谓无障碍学习。虽说儿童的学习能力强,要他们在这个阶段学习多语是有可能的,但毕竟能够因此学好语文的只是占少数。而这些“学得好”的日后却未必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尴尬之处。

前些时候,社媒疯传一个通十多国语言的小天才视频。他面对什么国家的游客,便说那个国家的语言,叫人叹为观止。正当大家在吹捧小天才时,有识之士却悄悄提供奖学金,让他去读专科学校了。若非如此,这孩子大概会成为网红,又或者跑码头秀语文天份以挣钱。可是,这不是糟蹋了好料子吗?

儿童需要的是通过语言不断强化学习力,而不是学习语言而已。

注:
① MTB-MLE(Mother Tongue- 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指的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可参看以下链接:
Capitol University of Philippines

《星洲日报·东海岸》05/07/2020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58】
我为什么倡导母语教育


“族魂”林连玉先生并非种族主义者,他倡导的“母语教育”是从全民出发,并不只是捍卫华人学习华文的权利。我觉得今天追忆林先生的高风亮节时,不该只看到后者,要不然分分钟他也要被人冠之以“胶”。以林先生倡导的观点,若今天他还健在,会受国际关注。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他们在上个世纪末敲定多语教育的方针,并以学习母语、地方语或国语、通行国际的语言为最基本的“多元”①。随着,他们还把221定为“国际母语日”②,倡导儿童接受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

为什么强调母语?因为这是right,是人的基本权利。我们习惯把right诠释为人权,所以要为弱势群体争取和捍卫。我们很少从儿童为出发点,以尊重为前提,捍卫他们应享有的学习权利。

厘定教育方针者,多以国家利益为考量,所以是成人为本位的。百年前约翰杜威提出“童心说”,直把它媲美哥白尼的“日心说”,强调教育政策的厘定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③。振聋发聩的言论,却引来大家装聋作哑。这种言论和教育家皮亚杰高呼的学习当以动机出发,要先激发儿童的兴趣,如出一辙。这是所有办教育的人都该关心的。

联合国其实很好的诠释right,所以在母语教育中引用曼德拉的名言:“如果你说的是对方听懂的语言,话语会进入他的脑际;如果你说的是对方的语言,那会进入他的心坎。”④这不是糅合了杜威和皮亚杰的理论的起点吗?

“没有语言障碍”是儿童学习的基础,也是使用母语的主要原因。但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顺应儿童的“快乐学习”,它的意义显现在如何用熟悉的语言培养儿童建构知识,建立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利用母语怎样学(How)、学什么(what),而不只是高喊为什么(why)要维护母语教育而已。

倡导母语教育,不该停留在悲情的、艰苦的捍卫,而必须跨越出这个格局,以儿童为本位去考量儿童学习的权利。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若注重儿童学习过程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勤学习的儿童,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注:
①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项多语教育的宣言(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1999, at the 30th Session of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countries adopted a Resolution that established the notion of ‘multilingual education’ (30 C/Res. 12) to refer to the use of at least three languages in education: the mother tongue(s), a regional or national language and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education.
② 有关国际母语日的理念与说明,可以参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③ "Now the change which is coming into our education is the shifting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It is a change, a revolution, not unlike that introduced by Copernicus when the astronomical center shifted from the earth to the sun. In this case the child becomes the sun about which the appliances of education revolve; he is the center about which they are organized." John Dewey, School and Society, Chapter 2, 1907
④ 曼德拉这句话查无出处,可能并非他所言,但是他说过的概念,与这句话类似。详情参看:My favorite Nelson Mandela (mis)quote


《星洲日报·东海岸》12/07/2020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59】
我这样上网课


我给中学生上的网课,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是基于几个考量:

一、线上的课可以储存,可以重播,不像课堂上课,一个跑神就无法追回了。我把信息都发在课件上,好学者下线后可以重看,以理清还没有把握的观点。线上教学如果只听一次就不想再听,那是直播通告。

二、我再三提醒学生,这是信息时代,他们上课时要得到的不是知识(毕竟知识在网上很轻易就可以搜得),他们要的是学会思考。我的课是在示范,展示我如何发现问题,会追究哪些问题,如何寻求解决之道等。

例如我谈屈原,不只是告诉大家人物的背景、时代的状况、主角有啥贡献等。这是任何搜索引擎都提供的资源,自己看,不需我赘述。这些基本材料我只是展示,之后便引导大家思考相关的问题。如司马迁是叙事高手,写人物像写小说,有丰富的情节;何以屈原传却不是如此?司马迁夹叙夹议,评论比叙事还多,这是为什么?

再者,司马迁在屈原传,多抄录屈原的诗作,这又是为何?至于屈原何以投江,是不是懦弱的表现,这肯定要梳理。只是,我选择告诉学生的是根据文本和其他文献,并不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和理解。我尽量尝试让资料说话,不是“我”说话。

三、这样做是有针对性的。心理学说成长受着遗传、成熟、学习、环境四大因素影响①。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环境。我们现在给孩子们怎样的环境?大概只有电玩、虚拟世界。我们早把自己的文化精髓扫出门,认为那是外国人、古代人的东西,既不属于我们,而且已过时。中华民族不了解祖先的思想,不站在他们的高度继往开来,还能够挺胸捍卫华夏?华夏文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衣着和饮食,不够!文化遗产还有更深的层面待探索。

要怎样才能向新生代传授这些?背书吟诵,还是鼓励他们去文化学院(若有)?现今的电玩引用了很多古人的名字和事件,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学习吗?

我大胆尝试的是:让他们一边吃零食,一边看屏幕,让孔孟老庄、儒道佛墨、屈原贾谊化为data输入他们的脑子,再通过深度学习把这些密码转变为有用的东西。

我,还在努力着。

注:
① 我曾写过文章叙述这四者,请看“天花板的格局”.


《星洲日报·东海岸》19/07/2020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0】
大局统筹,微观处理


友人说:“教育改进的道路,我们缺少的不是计划、分析、综合的能力,而是大局统筹,微观处理的能力。”又说:“管理层需要多年在最前线的教育经验,这样每个计划都知道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负担,学校、老师、学生要应付的事情,经过协调,统筹,知道微观处理的利与弊等等。”

真是一语中的,不愧是浸淫教育圈多年的前线工作者。

“各行其是”的确是教育界的尴尬。上层的计划,往往因缺乏实战经验而不自觉离地;下层的执行者,却因没有宏观的视野,只好像厂工般执行任务。高质的教师可以按计划培养达标的“产品”,只有少数自觉力高的可以打造人才;中质或以下的一般只能照章行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惯性的操作形成了一个个舒适圈,难求改变。一旦有变,“又来了,可以不要那么多事吗”或“请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是最常听到的反馈。

我比较幸运,30年的执教经验,常有机会接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得以参与各部门的会议学习,培养了相对宏观的教育视野。因为怕离地,我常下水,与一线教师共事,希望借此以行动印证理念,实事求是。

我是母语的捍卫者、教育的虔诚信徒、儿童的呵护人。由此建立起的三观①,让我一直在从事着儿童的母语教育工作。除了理论的阐述,我也以行动作为案例向各造讨教。我坚信唯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有效施行教育②。

我谈工业革命,是希望大众要意识到必须遵循教育的转变而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教育将剥夺新生代的明天。我论母语教育,是希望大家不要只陷于民族情感窠臼,坚持母语学习,确保华小永续经营。我说儿童,是在呵护他们的成长,希望大人多考量他们是特殊的一群,给予他们本应有的良好学习环境。

宏观抒发难免多有纰漏,因此,我接受各学科的专家给予斧凿指正③。微观的操作例子,也只为便于讲解,给自己所思考的做具体说明,并非要作为实施的典范。课例本该多元,若把握大方向,是可以通过各自的操作来兑现,这绝对不是一人一例可以完成的。

注:
① 这里指的三观是:语文观、教育观、儿童观,三者互为牵连。
② 这是一种接近宗教家的情怀,参阅拙作:三转法轮
③ 我是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谈AI,谈语言学,谈儿童文学,乃至谈教育,纯粹是以我的思考尝试融合各家重点,使之成为一套可行的策略。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7/2020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1】
怎样才算真学习


某次国际研讨会中,主办方安排我们到邻近的学校观摩。这是一所名校,观课时我选择看语文课。

或许是考量这是给外国人看的课,所以教师作秀的成分极大。课中他扮演的是组织者,课前做个简单的交待,便让学生分组讨论。过后学生表演他们讨论的成果,教师给予点评。

这样的课,不懂汉语的观课者会觉得很满意。这就像我们在国内经常和一些同道争议:看课不能只看过程,还得看内容。如果连课堂语都听不懂,看课就沦为外行人般看热闹,无法真正领会教学的作用了。

我关心的是:学生课后学到了什么?抑或他们只是配合老师的指示,做了一场令大家都满意的表演?

且听我揭示其内容,大家再来评断:这堂课上的是《西游记》。教师课前简略介绍这部名著的文学史地位,然后问学生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学生自由说了后,老师要他们演绎书中的一个情节,以展现他们最喜欢的那个人物。教师的点评都是正面和带鼓励的,如表扬某某同学演得好、某个句子说得很棒等等。

问题是:我留意到喜欢猪八戒的在演大闹天宫,喜欢唐僧的演三打白骨精,喜欢孙悟空的演真假悟空。他们的表演也不完全根据小说,杂糅了电影的情节。

教育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主张①,以说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升华到一个稍高于他本人已可以做到的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出发,完成的任务才是真学习。这里的关键词是指导和升华。

上述的课例,教师只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操作,忽略了师者指导的角色,更妄谈学生的升华了。

指导不是指教学生如何演戏,而是让他们思考在点子上。如三打白骨精,妖怪先后三变,她考量了什么?如果把三变的次序打乱可以吗?孙悟空固然以不变应万变,总归就是打,但唐僧却不然。唐僧的内心在孙悟空的三打中,起着怎样的变化?我想,这些不只是思考的问题,学生还得回到文本再三琢磨考量,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如果教师提供这样的学习支架,学生是不是可以顺藤摸瓜,攀越学习的一个高度?哪怕是小小的也好。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都具备说话的能力,表演实在不见难度。上课若尽是在原地打转,迎合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那么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注:
①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理论可以点击链接参看。


《星洲日报·东海岸》02/08/2020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2】
何必妄自菲薄?


宋代人喜欢杜甫,把杜诗神化到“无一字无来处”,非得有丰富学识不能读。就连大臣上朝,也会趁隙谈杜诗。其中有个吴姓官员,常缠着叶涛谈杜诗。叶涛很不耐烦,皇帝还没上朝,他就搬凳子到外头坐。有天下雨,他也不避,人问其故,他说:“怕老杜诗”。①

我谈“母语教学法”也近十年了,某次应东彭华校教师公会邀请演讲,主席古校长便对我说:“讲座上半场很好,下半场我忘记提醒您不要讲母语教学……”呵呵,我马上联想到叶涛。

其实,自我当老师以来,我从不用旧讲义。每一次演讲,乃至课堂每次教学,我都会重新组织材料。所以看似相似的内容,里头却有差异。只是就客观而言,却不一定如此辨识。主观上我的做法其实是螺旋式的学习,能确保我教学而相长。此外,由于收集课后反馈,对听众的异见或不解之处,我会再三斟酌考量,并尝试发掘新材料,以补之前的不足。

一方面我寻求理论上的相通,另一方面却也不殆于实践。实践和理论结合后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却不见得讨好。一是难以取信学术界②,二是不易说服只管听从指示行事的教育工作者③。

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感受到“华文”作为科目不为大家所喜爱④,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当这个科目成为选修课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放弃。早期我也让师范生去调查小学生最喜欢的科目,结果首选华文的人数只有逐年下降。

“母语教学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本无创设一家之言的意图,但由于致力“穷究人天之际”,以“通古今之变”,倒逐渐成为教学法的一个流派。教学有法无定法一向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因此我不要求人人如此。我只是在原有的习惯上增多一个选择,用另一个思考角度来看待语文的学习。

由于经常对着同僚讲,逐渐也真成了现代吴居厚。于是,我尝试跨出去,对不同温层的人讨教,希望有新观念冲击。

其中,我发现我们常有妄自菲薄的倾向,以为我们的环境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所以反对把华文作为“母语”来学习⑤。先天不足我是同意的,后天的努力不是比失调更好吗?我到南京留学,先天不足的感受更加深刻,有点后悔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人家本科就学习的专业,我们硕士毕业也没有接触过。不过,却还是因此不敢怠慢,希望靠恶补弥补先天的不足。结果答辩时,主席即席宣布他要他那和我同题的博士生换题目,因为我的论文大致上已经梳理透材料了。

目标明确、方法得体、环境得当,一切将化为可能。这三者不是为人师者所能提供的吗?为什么我们对儿童不加多几分尊重,对未来不怀抱多点幻想,憧憬明天会更好,而宁愿画地自牢,自我设限?
注:
①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吴门下喜论杜子美诗,每对客未尝不言。绍圣间为户部尚书,叶涛致远为中书舍人,待漏院每从官晨集,多未厌於睡,往往即坐倚壁假寐,不复交谈。惟吴至则强之与论杜诗不已,人以为苦,致远辄迁坐於门外檐次。一日,忽大雨飘洒,同列呼之不至,问其故,曰:‘怕老杜诗。’”
② 读博士期间,常听老师说,做研究题目不要大。大就无法兼顾,许多课题就要疏,无法严密探讨。
③ 这恐怕是大环境的问题。官方即使引进很好的教育理论,但传达上总有疏漏,以致下层总不严正看待,能做到最低点要求就好,哪怕徒具形式。最终很多理论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像PLC,KBAT,PBD等都在逐步走向这样的命运。
④ 选择华小,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本身就是喜欢华文(bahasa Cina)的一种表现。但是作为“科目”的“华文”(Bahasa Cina,国语的这个写法更清楚表明语文和科目的差别)却不是如此。我曾写过文章讨论这点,参看“华文难学吗?
⑤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观念不外就是“我们这里是学三语的”“我们这里各种设备和条件都不如人”“我们的母语是XX话,华文还是得从零开始”等等。反“母语教学”则是认为没有必要去区分母语二语,有教就是。


《星洲日报·东海岸》09/08/2020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3】
35211是什么?


教育部推行小学课程标准时,35211便与华文教师结下不解之缘。

这是课时的分配。华小低年级华文每周12节课,360分钟。新课程推行模块式教学,每周的单元主题按照听说、阅读、书写、趣味语文、语文基础知识五个模块进行,节数分别是3-5-2-1-1①。高年级华文只有10节课,改为24211。

有些老师对此不以为然,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课程发展司的用意。这是有针对性的调整。我在师范学院教学,对早前的语文教学弊端深有共鸣。

师范生实习,最喜欢展示的课就是语文知识课。“一”和“啊”的变调,ABB词语的音变,同义词反义词,成语……都有固定的套路,可以照猫画虎。固定的“答案”也让课后的测评显得容易又有效。例如“一”有四个读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课堂上举例示范,反复练习。课后再举例考查,学生一般都轻易达标。

这样的语文课,莫说无法提升儿童的语文能力,还使语文课成了知识课,要靠记忆学习。同义词反义词要背,成语要背,就连作文也靠背了。课程司提出改变,降低语文知识教学的时间,不正合时宜吗?

世事无绝对,当我们习惯于某项操作时,陷入一头的极端还不自知。有人提出另一头极端,岂不可助我们拓宽思考面?只要在这两点上游走,不是更加任运自然?35211的提出就是要矫正过去的极端,但它毕竟是个参照,教学还是可以灵活处理。

课程司科长常说:“怎么教语文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你们要确保学生爱上华文。”这是正确的指引。如果说课程的目的是要“教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了。语音强的,希望看到儿童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华语;善于书法的,希望儿童能写一手好字;搞文学的,希望儿童多读几本课外书。孰是孰非难以说准。

学生的想法就没有那么复杂。他们直接用行动表现——当华文成为选修课时,他们选或不选,就告诉大人答案了。语文专家学者,广大的教师群对此岂能不慎?

注:

①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09编订,2011正式推行)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8/2020
Image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4】
15年的坚守


我在网上开设的“法情”教育论坛,已15岁了。

这个比脸书还早一年创设的论坛,初期是很热闹的。节庆时,我们呼朋唤友,几十人守在电脑前用文字相互祝贺①,就是一种满足。

脸书风行后,原本门庭若市的法情,近乎可罗雀了。三大原因:一是论坛回应太慢,互动功能不强。在脸书上“吱”一声,马上就有几十声“喵”回应。二是文字市场的没落。脸书上多是三言两语,长一点就要提醒大家慎入。有了Insta和抖音后,法情更如日落西山。 三是走过岁月的法情,留下太多帖子,新手登录后看不清论坛藏着的世界;不若脸书般采用数据计算功能,让你在同温层中把控虚拟世界。

人群走后,我更要坚守这论坛,惨淡经营。我转发教育信息,我转贴精辟文章,我传递学术成果。我始终相信,文字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学过接受史的会知道:今天出名的古人,在他的时代或是丧家之狗,乏人问津。譬如若非贾谊的赋,屈原或不会跟端午结缘;若非清代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唐代的张若虚将继续沉沦。

今天热闹的,将成过眼云烟;随珠和璧,却是永恒。读《论语》,你若只陶醉在于丹鸡汤式的解读,将无法一窥经典的奥秘,除非你回到程树德的集释,才可沐浴在千年的文字圣泽中。哪怕是我的网上日记②,今日会被嘲笑为向老婆报备的文字,日后却可能是木乃伊。

法情是多面向的教育论坛。教育的至高境界是相通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命教育,最终一定汇聚大海。我的服务群主要是教师,我希望教师不要画地为牢,生活变成上下班奉命打卡,假期消费打卡。生活还可以更加精彩,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无一不是生活的万花筒。即便是政治上的波谲云诡,学习如何分析明辨,不要闻风起舞,不也是生活所需的智慧?

论坛,是分享的园地,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我不想把他打造为神坛,居高临下,教训群生。

注:
①如果您想看看当年大家对法情的痴狂,点击链接:新年快乐
②这日记还真不是盖的,写了13年。称:如是我活


《星洲日报·东海岸》23/08/2020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5】
教学要理论吗?


教育工作者要不要掌握理论?

答案会是两头极端:肯定要和不需要。前者把理论倒背如流,奉为金科玉律,以它来印证别人行事的对错。他们大多是管行政的。后者蔑视理论,讥之为野人献曝,不若自己的实践来得实在。他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教师。

师范讲师和各级督学该置身何处?如果是前者,一定引起反弹,甚至被视为找碴专家,拿着圣典要他人就范。如果是后者,恐怕也常要把“你听我说”挂在嘴边,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他人。

我选择当讲师,当然是希望重新定位,不要被教师视为找茬的,也不要成为一切都给予肯定的好好先生。

理论是一定要驾驭的。驾驭是指真正明白后,能将之化为行动。如果满口只会某某说,某理论阐明,恐怕是囫囵吞枣之辈,只懂字面意思便奉条文为经典,拘文牵义却要他人俯首帖耳。

所谓理论,是指人类通过现象的观察或逻辑的推论而建立的学说。任何学说在未经实践以前,只能称为假说;假说必须借由大量可重现的现象验证,才称之为理论。理论和经验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从个别提升到一般,具有普遍性;后者提升后还是个别,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做准,却不能演化为一般。俗话说经验不能复制,就是指后者。

科学不迷信盲从,一切的理论建设必有其根据,所以我们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皮亚杰说得再好,如果不真正理解他的理论建设背景,那是鹦鹉学舌,假传圣训。皮亚杰的理论也不可能放诸四海而皆准,我们还得从实际出发,了解在不同对象和时空下,如何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于理论,我是毕恭毕敬却不盲从的。因为恭敬,所以会抱着“不是理论不对,而是我理解不够”的心态看待,不断实践和求证。因为不盲从,所以我不会因某某说就认为你说我说的,就一定是错的。行之有方,说之成理,何尝不是珍贵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30/08/2020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266】
"我要当老师"说明会


近两年师范学院扩大招生,华小组却面对生源不足的窘境。这对华教是一记警钟。为此,好些华教团体主动出击,鼓励华青当老师,以缓和这困境。

董教总联合多个华教团体,年初成立了“我要当老师”工委会,希望通过具体工作,鼓励更多华裔子弟报读师范,以成为华小和中学的老师。可惜原本计划的多场巡回讲座,却因疫情而展延,错过了今年师范招生的时间。

雪隆董联会于这个周末复办“我要当老师”说明会,邀我给中学生演讲,鼓励他们当老师。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师范学院便曾面对过这样的困境,不过问题不是限于华校,而是所有学校。有一名主任很积极,建议办巡回讲座,到处宣说当老师的好处以招生。据他说,许多国家早就这样做,而且是学校各自想办法招生。这引起一些反对的声音。其中一名同道反应很激烈,他说:“如果你影响我的孩子当老师 ,我跟你没完!”

后来随着政府调整教师的福利,薪金不断提高,生源的问题暂得缓和。

事隔那么久,没想到死灰复燃,不过最大的问题似乎出在华校。我应邀重披战袍出外招生。我在想,要不要利诱学生?告诉他们工资不错,福利好,可以申请当亚航金卡会员?如果这样说,会不会影响日后的鸡蛋价格?

很感恩退休前还有机会跟年轻人分享当老师的好处。我是1991年入行,教过的学生从60后到00后都有。俗话说每隔10年就算一代人,若是如此,我可是“五代大父”了。若说“三岁一代”,我则是“十代大父”。不同时期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价值观肯定不同,学习态度也有差别。但异中也有同,偏偏我感受到的却是更多的“同”,那应该是人性,一种最为纯朴的初心。

当然不可能是每一个,但我的学生群中,大多数都热爱教育,毕业后一直维持教学的热情,敬业乐业地站稳岗位。有机会再相聚时,我总是乐于听他们分享教学的点滴,看着他们的初心不忘,热情不减,我甚感欣慰。

要吸引年轻人当老师,不当利诱,要不然会给学校添麻烦,也对社会不公。让他们对教师这行业有所期待,自愿入门才是正道吧?我想。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9/2020

Image
Post Reply

Return to “老黄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