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尘客梦

法情常客的部落格

Moderators: 容淑维, *虎宝宝, *好小子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办一份报纸,就是最好的写作教学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国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合教授



坦白说,写作是很难教的。一方面,大多数老师本身就不是一个写作人,没有太多的实际写作经验,难以提供切实到位的指导。另一方面,即便老师是个写作人,稍有不慎,也很容易不小心把“百花齐放”指导成“千人一面”。那么,有没有一套方法,既能避开老师自身的写作短板,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对我来说,这套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就是——办一份报纸。

如果你有投稿的经验,肯定经历过稿件被投篮的失望与沮丧,同时也一定感受过稿件被录取的激动与兴奋。看见自己的文章印刷成铅字刊登在报上,想象着其他人也有机会读到它,那种满足感实在难以言喻。于是,便有了写下一篇的动力,并且还会要求自己写得更好,追求下一轮的高峰体验。

作为老师,我们当然可以帮学生投稿到各类学生园地,比如:《3M报》《知识报》《南洋学生》《星星学堂·爱写作》和《中国报·青青草地》等。然而,从投稿到发表将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加上版位有限,无法让班上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频繁见报,因而难以形成稳定的写作循环。有鉴于此,不如自己来办一份班级周报,这些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首先,班级周报给了学生一片发表的天地,确保了学生作品的发表频率。以我的经验为例,一张A3尺寸的大白纸对折就能做成一份班级周报,每页三栏的排版可容纳6000-7000字,每期可刊约10篇学生文章。每周一期,一个月就有四期。按一个班40人的规模计算,平均每个学生每个月就能发表一篇文章。当班级周报的出版形成规律,学生的写作也就有了持续的动力与节奏。

除了提供发表园地,班级周报也能成为资源库,为学生的彼此激发与相互学习提供条件。每期刊登的文章由于都出自身边同学的手笔,因而对学生来说特别亲切,是极佳的学习材料。老师们不妨将周报与课堂教学结合,每周定期进行评选,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最佳标题和美言佳句。通过评选,学生能站在评审的角度仔细阅读周报作品,老师也能借机点评周报作品的优劣高下,让学生知道好文章好在哪里、坏文章坏在何处。

虽然班级周报这么好,很多老师还是有所保留:每周一期,那不是耗时耗力吗?哪来的时间精力搞这么一件苦差事呀?听上去好像有理,实际上并非如此。平时,我们花大量心力批阅学生作文、纠正学生错误,结果却常常是收效甚微或毫无效果。将这些心力挪去办一份报纸,组织学生投稿,放手学生打字,老师编辑排版,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退一步来说,如果无法做到每周一期,也可调整为隔周一期或每月一期。无论周报或月刊,只要形成节奏就能引发期待,进而打造积极的写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写作循环。

我们也许不是作家,写不出一手漂亮文章;我们也许不是名师,给不出写作的锦囊妙计。但是,我们都可以办起一份报纸,让每位学生感受发表的满足和喜悦,为每位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天地。从这个角度而言,办一份报纸,就是最好的写作教学。


(刊于《中国报》12.7.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批阅作文,是心与心的对话


“写作是生命的言说。儿童写作教育是为了让儿童具备未来需要的书面母语表达的能力,是为了让孩子树立真诚的言说态度和真诚的生活态度。儿童的写作,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
——中国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



教语文,免不了教作文;教作文,免不了改作文。十年下来,批阅过的小学生作文没有上万也有成千了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批阅不无聊吗?坦白说,我到今天依旧乐此不疲。关键在于:我们让学生写怎样的作文?我们如何阅读学生的作文?我们怎样回应学生的作文?

首先,我们让学生写怎样的作文?

如果仍以过去所谓“模范作文”为本,让学生到不曾去过的波德申海边野餐,请学生写从来没见过的父亲母亲,追求“风和日丽”“依依不舍”“樱桃小嘴”“无微不至”,我们自然只会收到千篇一律的罐头文章。批阅这样的作文,只会是体力上的重复劳动,不可能燃起生命的激情。

中国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说:“写作是生命的言说。”儿童的世界很精彩,儿童的想象很奇妙。他们是否有勇气去探索这些精彩和奇妙,是否愿意分享这些奇妙和精彩,很大程度上还看我们是否真心容许和接纳,是否诚心鼓励和欣赏。因此,儿童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是真心诚意放手让学生自由书写。

接着,我们如何阅读学生的作文?

要相信,每篇作文都是学生苦心经营之作,未必十全十美,但却可圈可点。我们的阅读,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是一次寻找亮点的旅程。与其纠结学生写得好与不好,不如倾听文字背后的心灵;与其拿着放大镜吹毛求疵,不如戴上探照灯寻幽探秘。也许是巧妙的整体构思或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许是某个精准的词或某句精彩的话,也许仅仅是文从字顺或完整表达,只要被看见被肯定,就有持续前进的力量。

最后,我们怎样回应学生的作文?

很多老师会将批阅重点放在文章表面,去挑错字别字,去圈标点符号,去找赘词病句。满江红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视而不见和一再重犯,真是气死人不赔命。老师当然是一番好意,但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写了文章,你希望读者如何回应?我想,最基本应该是读懂吧,了解其中意思,看见其中努力。然后,针对内容聊聊想法,围绕表达提提意见。

循此思路,回应学生作文时,我们可以先简略概述作文想表达的意思,展示我们确实读懂了文章。接着,再谈谈自己的想法,像个朋友一样,跟学生在文字上聊聊天。最后才是指导,一次只讲一个重点,举出实际例子,提出具体建议,务求讲得清晰通透。简单来说,就是先动之以情,再说之以理。

此外,中国作家贾平凹谈语言的观点对写作教学也很有启发:“你来给读者说一个事情,首先你把你的事情一定要说清楚、说准确,然后是说的有趣,这就是好语言。语言应该是有情绪的、有内涵的,所以一定要把握住一句话的抑扬顿挫,也就是语言的弹性问题。用很简单、很明白、很准确的话表达出那个时间里的那个人、那个事、那个物的准确的情绪,把这种情绪能表达出来,我认为就是好语言。”

清楚、准确、有趣,技术层面上不妨从这三点入手,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表达力。然而,就根本层面而言,写作首先是生命的言说。只有以心灵倾听心灵、用生命陪伴生命,才能使学生体会写作的意义,同时也让老师享受批阅的过程。


(刊于《中国报》26.7.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课本里也有“假消息”吗?


“今天的教科书,明天的心灵。”(Today’s textbooks, tomorrow’s minds.)
——教育学者钱布利斯(M.J.Chambliss)和卡尔菲(R.C.Calfee)



先说结论: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第8课《传递温情的蓝丝带》参考了来源可疑的文章,将虚构故事置入真人真事,编写出了一篇亦真亦假的伪课文。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且听我娓娓道来。

课文《传递温情的蓝丝带》首先讲述了美国一位即将退休的教师萨宾娜传递蓝丝带给她的学生小保罗的故事,接着介绍了美国妇女海莉思创造“一分钟蓝丝带颁奖仪式”的事迹,最后延伸到作者在教师节效仿以上两个实例的做法,带出互相赞美和感恩的价值和意义。课文以“实例”指称萨宾娜老师和海莉思女士的事件,其中一页的插图更是用上了“Who I Am Makes A Difference”的蓝丝带。显而易见,这是一篇纪实文章,所提及的内容皆为真人真事。

课堂上,有学生发问:“老师,课文里写的都是真的吗?”本想斩钉截铁地正面回应,一个念头突然升起:不如让学生沿着问题尝试查证,说不定还能藉此提升思辨力呢?于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师生一起来探究。既然课文注明改动自张雅惠《一分钟的感恩仪式:温暖人心,改变世界》,我们按图索骥,从网上找来原文跟课文进行对读。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同样讲述蓝丝带的传递,原文是纽约一位高中老师响应海莉思的号召,将蓝丝带发给全班学生,其中一位学生把蓝丝带给了社区里的生涯规划师,接着生涯规划师将蓝丝带给了他的老板,最后老板再把蓝丝带给了打算自杀的儿子,打消了儿子的自杀念头。

到了课文这里,变成了美国一个乡村小镇的教师萨宾娜将蓝丝带给了问题学生小保罗,小保罗把蓝丝带给了大学生罗恩,罗恩把蓝丝带给了老板雷恩,雷恩再把蓝丝带给了自己的女儿,而海莉思是在这件事之后才创造了“一分钟蓝丝带颁奖仪式”。

蓝丝带的传递路线、过程中所牵涉的人物、海莉思创造颁奖仪式的时间,原文和课文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到底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呢?我们依循原文的指引,登陆了蓝丝带运动的官方网站(http://www.blueribbons.org),仔细看了网站首页的视频故事,发现视频故事的内容与原文一致。很明显,张雅惠那篇刊于台湾《国语日报》的报道是根据官方资料撰写而成,来源明确,内容可靠。那么,课文的改动又是依据哪些文献的呢?

带着疑问,我们尝试以“蓝丝带”“萨宾娜”和“小保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了一篇流传于不同网页的文章,内容与课文相当吻合。然而,这篇文章不只来源不明,且并未署上作者姓名,所转载的网页也尽是一些资料文库和内容农场。加上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蓝丝带的传递,但完全没有提到海莉思和“一分钟蓝丝带颁奖仪式”。相对于原文的切实可靠,这篇文章显得可疑,极有可能是虚构杜撰的创作。

课本作者在编写课文之时,肯定都看过这两篇文章,进而决定将两者合二为一,写成眼前这一篇课文。问题在于,一篇是刊登于报章的纪实报道,一篇是流传于网络的虚构故事,两者本来就南辕北辙,岂能混为一谈?不妨想象,电视台的纪录片出现动漫片段,报章的新闻报道置入武侠小说剧情,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打着真人真事的旗子,却又参杂虚构可疑的内容,这不是跟近几年蔚然成风的“假消息”(misinformation)如出一辙吗?

我很好奇,编写课本时,作者是否拥有实事求是的意识?审订课本时,评审是否进行了严谨的事实核查?这一篇课文存在问题,那么其他课文是否也潜伏着类似问题?“今天的课本,明日的心灵”,课本应当引发更多关注与讨论,我们的孩子值得拥有更好的教材、更优的学习。


(刊于《中国报》9.8.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用好文本,跟学生谈性说爱


“爱情不是一门课程。教不了,也学不会。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爱情进行理解和思考。有一天,当爱情突然来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将快乐地张开双臂迎接它。”
——儿童文学作家程玮



学生六年级了。那是脸红心跳、情窦初开的阶段;那是不管听到什么都会跟黄色挂钩,然后小声说大声笑的阶段;那是对有关“性”的一切都兴致勃勃的阶段。他们会上图书馆查辞典找百科,对着特定词条和人体图窃窃私语;他们会把“强奸”“侵犯”“变态”挂在嘴边,一脸似懂非懂;他们会私下分享网上各种膻腥色,无论是真是假。

终于,他们来到了这个阶段。

他们的心中漂浮着各种好奇、各种疑问,他们的体内涌动着各种欲望、各种冲动。这个时刻,接触的资讯至关重要。有人愿意允许他们的好奇、接纳他们的冲动吗?有人能够敞开心扉倾听他们,开诚布公与其对话吗?有人可以从更开阔的角度,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资源吗?

坦白说,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相当难搞。要么视你为道德魔人,表面风平浪静,背后暗潮汹涌;要么与你称兄道弟,各种露骨追问,完全百无禁忌。为免尴尬,很多保守的大人选择单方面灌输知识与观念,有者甚至干脆避而不谈。思想相对前卫的,则可能在各种露骨追问前疲于奔命,不知不觉成了自娱娱人的小丑。

与其闪避或讨好,不如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成为带动风向的人,将学生的疑问引向深度讨论。当学生提出有关性侵和怀孕的话题,可带领他们探究女性生育权和堕胎权的议题;当学生提出有关嫖娼和卖身的话题,可引导他们从法律和伦理角度来体会性工作者的处境;当学生提出有关性欲和早恋的话题,可协助他们深入到生理机制的运作和养育生命的责任。

看似无聊的话题,其实都有可能发展成深刻的议题。关键,还在文本。

谈女性的生育权和堕胎权,可以读台湾《报导者》的深度报道〈真的假的?一位美国护理师,开启了全球妇女节育、避孕与堕胎的自主权?〉;谈性工作者的处境,可以看《路读》微信公众号的〈一探美国性工作者的真实世界:性交易是否应该合法化?〉;谈早恋和未婚先孕,不妨读小说《本爱安娜》和电影《鸿孕当头》(Juno)。这些文本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生动的情境,邀请学生走进课题深处,使诚恳的深度讨论成为可能。

旅德作家程玮的《周末与爱丽丝聊天:黑头发的朱丽叶》更是这方面的难得杰作。这本书以爱情为主题,通过中国女孩米兰和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她们分析了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从牛郎织女到梁山伯祝英台,从罗密欧朱丽叶、简·爱到希腊最古老的爱情故事。穿梭在历史长河之中,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肯定都将更上一层楼。

今时不同往日,当代的数位原住民几乎打出生起就跟网络世界连在一起。与其放任自流,将渠道让给参差不齐的网络资讯,不如主动出击,利用优质文本来引领对话。把话题引出来,让问题浮上来,随时倾听对话,适时引导纠正。这是性教育,也是信息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刊于《中国报》23.8.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从“教作文”到“学写作”
——写作教学的典范转移



“写作是一个发现、探索未知和形成新知的过程,能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更深入地挖掘思想;写作是学生交流、表达和呈现想法的方式,要像真正的作家写作一样,让写作与真实的生活目的和学生的个人生活意义联系起来。”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傅丹灵



2013年,《星洲副刊》策划过一期征稿,主题为:写一篇小学作文题。结果,来自全马各地的稿件纷至沓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爸爸突然心血来潮……”“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好不快乐……”“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彼此呼应,相互映照,仿佛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那是“教作文”的时代。

海边野餐,一定是去波德申;家人出游,必然首选国家动物园。写母亲,肯定是乌黑长发樱桃小嘴;写老师,免不了挑灯批改作业。内容真实与否没人理,文句是否通顺才重要。只要有头有尾有内容,加上文从字顺成语多,就算成功写出了一篇四平八稳的作文,足以得高分的了。顺此思路,背范文、学套路、记好词好句等教学方法的登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我们获得了漂亮的成绩,却几乎不曾体验创作的乐趣。我们写得出高分作文,却道不清心中所想。我们学会了说别人的话,却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当考试结束,写作也跟着离去,未能内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凭借这样的训练,也许应付得了日常沟通所需,却必然在更高层次遭遇瓶颈。比如:想一道复杂的问题、编一个曲折的故事、写一本深刻的书……

踏入二十一世纪,“教作文”的短板在科技的蓬勃发展下日益明显。当人工智能逐渐进驻各领域并取代各种基础工作,时代对于写作的定位也跟着转变。新时代的写作,不再只强调组词成句、连段成文,进而产出四平八稳的作文。新时代的写作,还要求个性表达,要求创新思维,要求言之有物。因此,写作教学的焦点也渐渐从“结果”转向“过程”。换句话说,最后写出什么并非关键,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才是重点。

这是“学写作”的时代。

我们必须开始重视写作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对象、真实的目的、真实的内容、真实的过程。早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办一份报纸,就是最好的写作教学》,所秉持的原则就是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写作环境。办一份报纸,意味着学生的作品是公开发表的,意味着学生的文章是有真实读者的,意味着学生的写作是能带着真实目的的。这也呼应了《马来西亚小学标准课程》对写作教学的定位:“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此外,如果教师本身就是写作者,经历过写作的挣扎,累积了写作的经验,那就更有条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包括最初的构思、草稿,间中的修改、润饰和最后的发表、反思等。只有让学生经历完整而真实的写作过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体验其间的苦心经营,才能培养起真正的写作素养。也唯有如此,写作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生命,化为一辈子带得走的能力。

从“教作文”到“学写作”,既是因应时代变迁的调整,同时也是人本教育的回归。它让我们看见那一个个神秘而美丽的灵魂,珍视那一个个独特而闪耀的思想。人,重新回到了教育改革的中心。


(刊于《中国报》6.9.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一趟死亡之旅,一堂生命教育
——读《萨姆的八个愿望》



“人对死亡的看法,会影响到他对生命的态度。人生好比某种旅程,死亡则是一个终点,对终点一无所知,就仿佛旅人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因而无法决定现时的行程与方向。有关生命终点的一切知识或信念,会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
——台大哲学系教授孙效智



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年,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什么事?你将如何度过这算一天少一天的临终时光?《萨姆的八个愿望》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谈疾病,也谈痛苦,讲亲情,也讲友谊,聊生命,也聊死亡。

“我叫萨姆,今年十一岁。当你读到我写的日记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是一本罹患白血病男孩的日记,从1月7日写到4月12日,记录了萨姆生命最后三个月的点点滴滴。日记,意味着更自由、更个性、更真诚的书写与内容。在这里,你除了会读到萨姆这三个月的生活经历,还能跟着他的回忆一起穿梭到过去,慢慢走进他的人生。

此外,你也会看到萨姆列的十一张清单。其中一些关于他自己,比如:“关于我的长相的五个特点”“我最喜欢的东西”;另外一些关于他的好奇,比如:“如何纪念死去的人?”“人死之后都去了哪里?”。最有意思的是,萨姆还在日记里穿插了八道“无人能答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死了?”“要是一个人其实没死,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怎么办?他会被活埋吗?”“死人是什么样的?他有感觉吗?”

乍看之下,这些杂七杂八的内容似乎是随意穿插其中,实则内有乾坤,值得细细玩味。日记,属于私密书写,记所思所感,与内心对话。因此,清单和问题的背后,透露的是萨姆当时的心境和想法。将十一张清单和八道问题铺开,结合之前之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许会在细节上发现萨姆的转变和成长。

说到转变和成长,值得关注的还有故事情节。从1月7日到4月12日,萨姆多次发病,一次比一次难受,一次比一次痛苦,每一次都将他进一步推向死亡。一路走来,他怎么看待自己的病情?从最初对身边亲友的不耐烦,到之后自己编起科学家发明新药的故事,再到后来的主动停止治疗和最后的遗愿清单,萨姆的态度实现了怎样一种转变?看着萨姆背着病魔走向死亡的过程,我们又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当你发现萨姆的转变与成长,不妨进一步追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人与事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他最亲密的朋友菲利克斯?还是陪伴在侧的亲人?是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白血病?还是写日记这个与自我对话的行为?又或者说,这些人与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萨姆,促进了他精神上的蜕变?

表面上,《萨姆的八个愿望》是一本日记。实际上,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然而,虚构不代表虚假,而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现实的观察与对生命内涵的体悟。作家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故事?作家想邀请我们思考什么?作家为何选择了“日记”这样一种表现形式?站在作家的角度,可以将这部作品读得更加透彻。

最后,提一提这部作品的书名。你也许不知道,这本书英文版原书名是“Ways To Live Forever”,按意思直译为“永生的秘诀”。永生,是指永远活着吗?活着,又是什么意思?仅仅是保持心跳、维持呼吸吗?读这本书,我们能对生命有哪些思考和体悟?

这本好书,推荐给你。


(刊于《中国报》20.9.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过程,才是写作教学的重点


“我教学生,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写,而是让学生告诉我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倾听他们,然后深入到他们的想法中去。过去教师告诉学生怎么写,现在则是听学生的想法,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追问,顺着学生的思路,最后把学生问‘通’了。我不是领着你,而是推着你走,朝你应该发展进步的方向走。”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唐纳德·莫瑞(Donald Murray)



近期,阅读中国特级教师曹勇军和美国大学教授傅丹灵合著的《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这才知道在“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之外,还有另一种在美国备受推崇的写作教学范式——过程写作。顾名思义,过程写作将教学重点放在“过程”,于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包括打草稿、多次修改和最终的完善等。用倡导者之一唐纳德·格雷夫斯教授(Donald Graves)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是“与学生并肩战斗”。

满怀期待,我开始在六年级的班上实践。

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范围是过去一周学校假期发生的事。果不其然,很多同学都兴致缺缺,说假期没什么特别的事,不知要写什么。这是真的吗?我让大家拿出一张白纸,在中间写上“这个假期真( )”,用三分钟列下假期里做过的所有事。这个环节的重点是:想到什么列什么,不要考虑,不要犹豫。当然,我也以身作则,在白板上列出了自己的版本。

我通过白板与大家简单分享了自己列的内容。接着问同学,哪些事可归为一类,哪些事可归为另一类?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一起为白板上的内容分类,边分边讨论。完成分类后,我们发现这些内容足够写成好几篇文章,一些丰富的内容可以独立成篇,一些较薄弱的内容则需结合起来凑一篇。那么,哪些是我最有感觉的呢?稍微想了一下,选了一家人的拉美士一日游。有了这番经验,我让同学们也为各自列下的内容进行分类,从中挑选最想写的内容。

选好了内容,我们要开始写初稿了。这个环节的重点是:一口气把相关内容写成文章,不去顾虑写得好不好,不去检讨是否有条理,让构思成文就对了。没错,我也跟大家一起,遵循相同原则,用电脑写下自己的初稿。接着,我向全班读出自己的初稿,请同学提出想法和意见,喜欢哪个部分,觉得哪里怪怪,可以如何修改。我将同学的反馈一一记录在板上,先感谢大家的宝贵意见,再逐一帮他们把意见补充具体。然后,布置同学进入小组,彼此分享初稿,彼此互提意见。

下一个环节是修订。根据同学们之前提供的反馈,我当着大家的面修订初稿。开头不生动,那就换一个;内容太表面,那就补细节;句子不通顺,那就尽力修;表达太啰嗦,那就大胆删。修修改改之后,整篇文章大有焕然一新之感,大声读出来,同学都赞好。我完成了修订,轮到同学们了。我请大家根据收到的反馈,尝试修订各自的初稿,改了再读,读了再改。如有需要,也可以找我一对一指导,给初稿提意见,为修订找出路。

整个过程下来,感触颇深。

写作这回事,我们往往都只看到最后精致的成果,而忽略了间中磕磕绊绊的过程。我们仿佛认为,写作就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天赋,只有被灵感女神眷顾的人能一挥而就。实际上,所有写作人都知道,写作是困难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而这样一种过程写作,经由教师的下水,学生能看见写作的过程,参考教师面对问题的态度,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能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看见其卡关之处,适时点拨引导。于是,黑匣子打开了,写作变得可见而可学。

也许,过程才是写作教学最该着力的地方。


(刊于《中国报》4.10.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举重若轻的童话故事


“儿童文学不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要极清浅而极深刻,是要在深和浅的两个方向同时掘进,是真正掘进了而又仍是一个审美整体,是‘不以浅害意’。它同时又是你的真正真诚的身心投入,那里要有你的真生命。”
——中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



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收录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荷兰儿童文学作家比盖尔的《淘气的鞋》。

这篇童话讲述某天晚上,爸爸的左脚鞋因受够了平时不由自主的生活,决定趁深夜出走,做一回自己的主人。看见左脚鞋的行动,来自四面八方的鞋子也纷纷加入出走行列。游行过程中,鞋子们不再成双成对,而是独立行动,并且一反常态,干起了平日不干的事。“高贵的皮鞋争先恐后地踏过水坑;那些又破又脏的旧鞋则踮起脚尖儿,小心翼翼地绕过泥地。老人的鞋又蹦又跳,孩子的鞋却迈着迟缓而稳重的步子。”

狂欢了一夜,天渐渐亮起。鞋子们争前恐后返回原处,却因惊慌失措而迷路。天亮了,人们发现各自的鞋都乱了套,困惑不已。然而,花了一些时间,人们最终还是找回了各自的鞋,一切恢复原状。只有爸爸的工夫长一些,他那淘气的左脚鞋爬到了一棵树上,三天以后才被风刮到了地面。

课堂上,带着学生初步理解了故事内容并稍微梳理了故事脉络之后,我们针对细节聊了起来。我问他们,故事中哪些部分最有意思?有同学说,白天成双成对的鞋子,到了夜晚的游行都选择独立行动。也有同学说,平日不由自主的鞋子,到了夜晚的游行总算可以我行我素了。还有同学说,故事结尾的安排似乎别有玄机。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故事中的重要细节,是作者的有意为之。那么,这几个细节让你想到了什么?

小叶说,这群鞋子很像小孩,平时受大人管束,即便多不愿意也只能跟随大人的意志行事。肯定了小叶的联想,我继续追问:只有小孩是如此吗?大人呢?大人在现实生活中享有自由吗?同学们想了想,纷纷摇了摇头,大人很多时候似乎也是不由自主。打工的人,为了口粮需要看老板脸色;创业的人,为了业绩需要迎合顾客需求。

跳出工作场域,其实每个人不都如此吗?我以自己为例,让同学列出加诸在我身上的各种身份:父亲、儿子、丈夫、弟弟、老师、员工、同事、国民……每个角色对你都有定位,每个他人对你都有期待。生活中,我们忙着扮演各种角色,尽力符合各方期待,有时甚至还因此迷失了自己——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

回到童话故事。一夜狂欢之后,一切恢复正常。即使再不愿意,那只左脚鞋在三天后还是被风刮到了地面,回到了先前的日常。作者想说什么呢?有同学叹了口气,说现实秩序始终过于强大,个人自由终究难以为续。有同学不太同意,说短暂的自由虽不能天长地久,但贵在曾经拥有。

我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白天”和“黑夜”。白天,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社会的运转;黑夜,大家回归自我,安放内心的欲求与渴望。白天和黑夜,各有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平衡。既不能只看重白天而忽略黑夜,也不能执着于黑夜而漠视白天。群体与自我、管束与自由、现实与内在,值得玩味的还有很多很多。

清浅的童话不清浅,简单的故事不简单。握着阅读这把钥匙,我们一点一点揭开童话的宝箱,一点一点窥探故事的精妙。


(刊于《中国报》18.10.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也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读《7的魔力》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中国文学家鲁迅



这是一群边缘人的故事。

德尔,一个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在生活中浑浑噩噩,几乎失去自我掌握感的心理咨询老师。帕蒂、梅、广夏,一个单亲的越南移民家庭,母亲帕蒂经营着一家美甲沙龙,带着两个孩子过着清贫而又饱受歧视的日子。杰罗,一个心怀药剂师梦想却又犹豫不决的中年出租车司机。

当然还有主角薇洛。她与众不同。她是一个天才。她对几乎所有事物都感兴趣,尤其是植物和医学。然而,她没有什么朋友,甚至可以说,她完全没有朋友。她无法融入校园生活,上学的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煎熬。有次考试,她因为拿了满分而被怀疑作弊,还因此被要求接受心理咨询。

一场车祸,把这群本来没什么交集的边缘人紧紧牵到了一起。薇洛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帕蒂一家暂时收留了她,梅成了她唯一的朋友,德尔被赋予辅导她的任务。至于杰罗,则机缘巧合成了薇洛的专属出租车司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问题要面对,同时又因缘分卷入了彼此的人生际遇之中,既无奈又奇妙。因为这次的羁绊,几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作家叶兆言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也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讲什么故事?讲谁的故事?怎样讲故事?这些在小说之中都有讲究,并且很可能意味深长。

放到《7的魔力》来说,为什么主角是薇洛这样一个高功能自闭儿?为什么其他人物要设定为潦倒的社会边缘人?为什么要讲述这样一段带着“希望”和“改变”的历程?这些都是作家有意为之的选择,也都隐含着作家想说的话,值得玩味再三。

此外,你是否有留意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注意到了,故事是从主角薇洛的第一视角来进行叙述的,故事中的“我”就是薇洛。读着她的心声,听着她的口吻,我们仿佛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陪着她一同走过人生低谷,经历失去双亲的痛苦,同时感受周遭给予的爱。如果不是选了这样一种叙述视角,读起来会有不同吗?那会是怎样的不同?

你或许也发现了,这部小说并非从头到尾都由薇洛的视角展开,比如:第5章、第7章、第9章、第11章……这些章节都脱离了薇洛的视角,而采用了一种全知视角来进行叙述。整部小说,大概就是在这两种不同视角的来回切换之中推进的。如果说薇洛的第一视角叙述让我们更贴近她的内心,那么全知视角的叙述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交叉切换,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

另外,小说融入了大量有关植物的描写,这在其他儿童小说中是不常见的。表面上,那是因为主角薇洛本身就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喜欢研究植物的人。实际上,植物书写在这部作品中是作为重要意象登场的,绝对值得再三推敲。玫瑰、橡子、向日葵……从选择到介绍,从截枝到栽种,通过这些植物书写,我们应当能够将薇洛微妙的内心变化读得更深更细,同时也更能读懂大自然与人生起伏之间的呼应。

这本书的巧思还有很多。封面那群悠游的鱼儿和色彩的安排、以人物姓名为题的章节语录、附在书后的21道问题和作家创作谈,这些细节都提供了进一步解读的线索并呼应了小说的主题和风格,错过可惜。

说到底,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写失去双亲,那是痛彻心扉;写陷入低潮,那又是行尸走肉。写重新振作,那是缓慢而诚恳;写觉悟改变,那又是自然而真切。理想是如此美好,现实却如此残酷,这群边缘人都不容易。一路走来,他们因伸出援手而得到救赎,因关怀他人而收获真爱。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世界也许很糟,但我们可以很好。


(刊于《中国报》15.11.2022)
User avatar
kuanghong
Posts: 6173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Contact:

大选,公民意识的机会教育


“公民教育(英语:Civics)是指培养个人作为公民或国民,行使义务与权利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相关教材与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公民所应具有的权利与义务、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及相关的民主、尊重、守法、法治等的公民素养有基本了解和认识。”
——维基百科“公民教育”条目



这几周,属于大选。翻开报纸,大选;打开电视,大选;推开家门,大选;划开手机,大选。成人世界暗潮汹涌,种种资讯铺天盖地,大家都在斟酌手上一票该怎么投。我很好奇,如此特殊时期,儿童的天地又是怎样一番风景?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受着弥漫四周的氛围,政治好像近在眼前,投票却似远在天边。他们为此兴奋吗?他们感到疑惑吗?他们有所不解吗?

于是,走进六年级课室,尝试跟同学聊起选举的话题。提起“选举”,你会想到什么?有人说,是大街小巷的政党旗海;有人说,是说来就来的修路工程;有人说,是挨家挨户的拜票活动。那么,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选举?有同学说,选举劳民伤财,浪费一大堆资源很不值得。有同学说,自己还没权利投票,这方面无需了解太多。单就这两种观点,就值得进一步探究。

首先,选举是劳民伤财的鸡肋吗?从提名日到投票日,从选举官到警卫团,成千上万的公务员牵涉其中,数以亿计的花费无法避免。毋庸置疑,选举确实很贵。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还要每隔几年就办一届选举?把这笔钱好好存起来或用到别处,不是更好吗?这就得追问下一个问题了:选举的意义何在?不选举,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很多同学都知道,选举将决定下一届政府,但对我国三权分立的具体架构和政府在其中的实际角色不甚了了。他们不清楚政府的实际职责是什么,也不晓得政府的权力边界在哪里。因此,自然也不知道政府的施政将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之所以花费如此庞大的资源来办选举,就是要让每一位国民都能参与到民主政治的过程之中,用手上一票来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

换句话说,投票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国民的责任。不管投与不投,无论谁胜谁败,当新届政府上台,我们就得共同承担施政下的一切结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选举,我们就有机会成为国家的主人,决定自己的未来;没有选举,我们只能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不由自主听天由命。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还会认为选举是劳民伤财的鸡肋吗?

选举意义如此重大,但对于未满18岁的小学生来说,却又是这么近那么远。毕竟未到法定投票年龄,对于自己无法实际参与的活动多少都会兴致缺缺。然而,公民意识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他们也不会在跨入18岁后一夜长大。要是能从小就对周遭的事物保持好奇,对政策的实施稍加关注,对自己和国家的关系有所理解,成年之后必能更积极也更理智地参与到民主政治之中。

对政治人物来说,大选是一场关键战役;对广大人民来说,大选是一轮重大抉择。而对教育工作者和小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公民意识的机会教育。我们需要超越政党,但无需逃避政治。我们可以跟学生谈论选举背后的意义,可以带学生认识选举的过程,可以请学生思考选举的影响。我们可以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合格的公民。


(刊于《中国报》29.11.2022)
Post Reply

Return to “四海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