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 2017年02月15日 | 作者:陈诗蓉 | 专栏:大题小作
学生当线人的副作用
本月初,全国中小学同步推介了「走,上学去!」(Jom Ke Sekolah)活动。这项由教育部及警方携手合作的蓝海策略,目的在于打造优质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更具吸引力,以降低逃学旷课率,並解决学生触及刑法的纪律问题。
为了使教育单位与执法单位能更紧密联繫,每所中小学都由一位警方委任的联络官领养。同时建议校方在校园內设立「学生纪律投诉箱」,希望藉由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举报,更全面地掌握学子违规犯法的情报。为了避免害怕被对付而知情不报,当局也不忘派定心丸,强调所有投诉都將保密。
我们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换言之,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收穫什么样的未来。为此把孩子教育好,绝不单是父母和老师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正如非洲有名的谚语所言,「养育一个孩子,需要集合全村人的力量」。这一次警方愿意走入校园,协助校方解决学生纪律问题,是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极佳示范,值得讚赏。
只是对于鼓励学生当「线人」提供情报的做法却让人有所顾虑。就算真能有效揪出犯规份子,也不能不权衡利弊,计较得失。这样做会有什么副作用?它將营造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將培养出什么人格特质的学生?
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友谊,需要朋友的接纳、分担与分享。这期间同儕间的诚信、亲密关係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它与遵守社会规范,与人合作等人际互动能力的养成有密切的关係,也势必影响个人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提供情报的做法,將助长打小报告的作风,使孩童失去纯真美好的友谊,失去对人的基本信任,造成人际关係紧张,使校园充满猜忌、怀疑、不信任的气氛。这样的校园还会有吸引力吗?它將为我们的社会培育出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付得起这样的代价吗?
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標准件,不是按照固定程序刀劈斧凿就能简单处理的。要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尊重教育的规律,就像农夫耕作一样,没有捷径!不论是培土、浇水、除草、施肥、治虫,都需要付出相对的爱心与耐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彼此间有了良性互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內心世界,瞭解他们的问题与需要,找到根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