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小作

法情常客的部落格

Moderators: 容淑维, *虎宝宝, *好小子

Post Reply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今年初应邀给东方日报的时事评论版《龙门阵》撰写专栏《大题小作》,双周见报。
向来倾向比较感性的书写,这是一个新尝试。
欢迎大家指教。

Image
(照片是版主所加)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东方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 作者:陈诗蓉 | 专栏:大题小作

儿童需要童话

在刚过去的圣诞节里,你成为孩子的圣诞老人了吗?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早些认清真相,避免活在不切实际的梦幻里面?

在儿童文学作品分享会上,不时会听到家长反映类似的忧虑。
「孩子童话看多了,会不会分不清真实与虚幻,难以適应社会生活?」
「看太多童话的孩子,会不会变得过于天真,容易上当受骗?」

成人站在想保护孩子的立场,不想孩子受伤害的心情不难体会。一方面既希望孩子能往真善美的方向走去,一方面却又对这个世界不太有信心,担心孩子会在路上遇到大野狼。问题是让孩子自小认清现实,就能確保他不受伤害,从此以后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吗?

人生风雨难免,父母该担心的不是孩子会受伤受挫的问题,而是在受挫后能否有面对的勇气,受伤后是否有疗愈的能力?英国作家斯特普尔斯路易斯说过:「既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有可能遇到凶残的敌人,那就至少让他们得知有勇敢的骑士和英雄的气魄。否则,他们的生命中就不会有光明,只会有黑暗。」

人生虽然不尽美好,但却需要有期盼美好,相信美好依然存在的信念,才能继续往美好的方向走去,特別是在童年这个对成长对未来充满想像与期盼的时段。相信童话,相信美好的童年是充满安全感,是幸福、温暖的。这样的爱与温暖,將成为儿童的精神底色,到哪天直须面对世界的冷酷与黑暗时,也不会失去心中的光明。

至于担心童话会让孩子变得过于天真,不切实际,主要是因为对童话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以为童话讲的都是王子公主,简单强调美好,歌颂幸福的苍白故事。殊不知优质的童话给孩子描述的世界比真实生活更丰富,也更深刻。

当中不只是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友爱也有斗爭;有善良有勇气有正义,也有自私欺骗贪婪……好比社会的缩影,正好为生活经验有限,能见度受到限制的儿童打开了认识世界,认识人性的另一扇窗,让他们在未有机会获得真实的经歷与体验之前,先透过故事得到体会,有了最初的价值判断,形成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都是由懂得孩子的作家写成,他们用了比训诫更有效的方式传递了成人对成长的爱与关怀。因此,我更怕的是听到儿童说:「童话都是骗人的!」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东方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 作者:陈诗蓉 | 专栏:大题小作

宝可梦对教育的启发

在我国曾经风靡一时的「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手机游戏,已明显沉寂下来。那些被设为免费道具补给站或道场而热闹一时的神庙、教堂、公园等社区地標也已恢復往日的平静。

这场来势汹汹,让大人与小孩都招架不住的虚擬游戏,何以在各政教人士还纷纷表示忧心,苦无对策时,竟出乎意料地自动「降温退烧」了?

未曾深入调查,只能从我陪著家里两个少年一起玩的经验说起。这两个自小喜欢宝贝精灵的少年从游戏登陆大马那天就下载、註册,成为玩家。刚开始玩的那阵子,只见哥儿俩士气高涨,除了捕捉精灵,也忙著进行孵蛋进化,战斗升级等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当时觉得这游戏的一大好处是能让孩子对周围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发现一些平常视而不见的。防堵不如疏导,只要不忘安全,不影响作息,我都不干预,只是静观其变,每天听著他们分享「战绩」,炫耀「战果」。

这样的热情和衝劲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就慢慢冷却下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亲身体验与观察所得,这游戏的玩法重复性太强是一大原因。整个游戏就在捕捉、进化、打斗、佔领、被打败,佔领、被打败、佔领……中循环往復,虽然也能进化升级升值等,但没有突破的感觉,也缺乏一个终究的目標,不知终点在哪,很难让玩家有「贏」的感觉。

我家少年用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来比喻这一个过程,就像把巨大的石头搬上了山顶,到了山顶后,石头又滚回山脚一样,永无止境地重复。

另外,各精灵的出现率差距太大也是原因之一。受地域限制,有一些精灵的重复出现率非常高,很容易捉到;一些精灵却极为罕见,捉到的机会渺茫。难的太难,容易的太容易,实在难有成就感。不由想起了我们的课堂,不也是这样吗?

太简单太容易的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无聊,做多了就像机械一样在重复,完成后也不会有满足感;太深太难的话,则让学生觉得目標遥不可及,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只觉挫败,难有动力。学习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一定的挑战,只是这当中「度」的把握很重要。只有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接受新的挑战,让他们明確知道努力的目標,感受到成功的希望,才能让学习热情持久不衰。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01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Image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东方日报 2017年02月01日 | 作者:陈诗蓉 | 专栏:大题小作

贺年卡的温度

隨著网络科技的发达及智慧型手机的普及,传统的纸质贺年卡已逐步被电子贺卡、手机短讯所取代。过去在新春市场佔有一席之地的贺年卡摊位已不多见。买贺年卡,写贺年卡,寄贺年卡,收贺年卡成了许多人口中的陈年往事。年轻一代大概很难想像,为了避免临近新年邮寄贺年卡过于「拥挤」,以往大马邮政公司尚须制定截邮日期,才能確保贺年卡都能在佳节前准时送达。

不管愿不愿意,而今每逢佳节,大凡智慧型手机用户,都会被从四面八分涌入的电子贺卡,各式各样的手机短讯所包围。与传统纸质贺卡相比,通过电子媒介祝贺的方式並不乏好处。它经济、方便、快捷,也更符合低碳环保时代的需求。只是为何总感觉传统贺卡有它所取代不了的东西?

从形式上说,电子贺卡的选择並不比传统贺卡逊色。除非是特別定制或亲手製作,要不一般传统的纸质贺卡都是由厂家量產,不太有特色。相较之下,电子贺卡不只限于平面文字,还可以添加声音、动画、视频,更丰富也更精彩,理应更吸引人才是,为何还是让人感觉若有所失?是因为实体感吗?如果是的话,那收到由商业机构寄出的,公式化的传统式纸质贺卡时,为何一样不会有太大的感觉?

由此可见,电子贺卡与纸质贺卡的主要区別不在于载体,而是所装载的內容。手写的字体固然比电脑字体更亲切,更有温度,但真正动人的乃在于透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

信息技术的发达无疑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途径与方法,只是情感却很容易被隔离在技术之外。当前电子贺卡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频繁、轻率的粘贴与复製和转发。这些现成的罐头式祝福,无论在措辞与內容上都缺乏个性化表达,不具针对性,难以触动人心,撒网式的群发方式更让人感觉敷衍与冰冷。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贺卡,祝福的「专属感」是让收受者感受到对方的真心诚意及感觉自己被重视,被关注的重要条件。隨著各种软件的推出,要製作个性化的电子贺卡已非难事。就算无法製作,只要愿意花心思为对方量身构想,並真切表达自己內心想说的「专属祝福」,哪怕是简单的三言两语,都远比包装华丽,花样繁杂的现成制式祝福更显诚意,更有价值。

贺卡的形式在变,惟一可以不变的是內涵!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东方日报 2017年02月15日 | 作者:陈诗蓉 | 专栏:大题小作

学生当线人的副作用

本月初,全国中小学同步推介了「走,上学去!」(Jom Ke Sekolah)活动。这项由教育部及警方携手合作的蓝海策略,目的在于打造优质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更具吸引力,以降低逃学旷课率,並解决学生触及刑法的纪律问题。

为了使教育单位与执法单位能更紧密联繫,每所中小学都由一位警方委任的联络官领养。同时建议校方在校园內设立「学生纪律投诉箱」,希望藉由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举报,更全面地掌握学子违规犯法的情报。为了避免害怕被对付而知情不报,当局也不忘派定心丸,强调所有投诉都將保密。

我们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换言之,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收穫什么样的未来。为此把孩子教育好,绝不单是父母和老师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正如非洲有名的谚语所言,「养育一个孩子,需要集合全村人的力量」。这一次警方愿意走入校园,协助校方解决学生纪律问题,是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极佳示范,值得讚赏。

只是对于鼓励学生当「线人」提供情报的做法却让人有所顾虑。就算真能有效揪出犯规份子,也不能不权衡利弊,计较得失。这样做会有什么副作用?它將营造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將培养出什么人格特质的学生?

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友谊,需要朋友的接纳、分担与分享。这期间同儕间的诚信、亲密关係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它与遵守社会规范,与人合作等人际互动能力的养成有密切的关係,也势必影响个人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提供情报的做法,將助长打小报告的作风,使孩童失去纯真美好的友谊,失去对人的基本信任,造成人际关係紧张,使校园充满猜忌、怀疑、不信任的气氛。这样的校园还会有吸引力吗?它將为我们的社会培育出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付得起这样的代价吗?

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標准件,不是按照固定程序刀劈斧凿就能简单处理的。要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尊重教育的规律,就像农夫耕作一样,没有捷径!不论是培土、浇水、除草、施肥、治虫,都需要付出相对的爱心与耐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彼此间有了良性互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內心世界,瞭解他们的问题与需要,找到根治的方法。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东方日报 2017年03月01日 | 作者:陈诗蓉 | 专栏:大题小作

飆脚车背后的讯息

新山內环公路一群少年夜飆脚车,而被汽车撞上,导致8死8伤的惨剧,引发各界的关注与议论。有者痛斥年少轻狂,不懂得珍惜生命;有者挞伐家长疏于管教,没监督好孩子;有者归咎警方执法不严,才让悲剧上演。

对于解决方案,也莫衷一是,在朝在野,各有锦囊妙见。有人促请家长照顾好孩子,避免孩子滥用公路;有人建议加强执法、刑罚,杀一儆百;有人提议制定禁足条例,防止小孩深夜外出。这当中极少人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有人更认为此乃咎由自取,冷漠得叫人心寒。

这一群罔顾自身与他人安全,违法在马路飆车的少年固然难辞其咎。只是除了谩骂、指责、追究责任,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做些什么?除了禁足、严惩等「防堵」手段,是不是也该正视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採取「疏通」的方式?

青少年处于刺激寻求动机的高峰期,需要有適当的空间,来发泄情绪,消耗过剩的精力。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敏感度」够吗?在规划城乡的发展计划,大兴土木时,可曾把青少年的需求考虑在內,为他们预留了足够的活动空间?眼下所见的公共休閒空间,是否更倾向为儿童而设?已过了荡鞦韆,溜滑梯阶段的少年呢?可到哪儿去消耗体力?或是只要求他们像大人一样在公园散步跑步就好?

且不说飆脚车的场地,就算少年们想好好骑脚车,是否找得到適当、安全的脚车道?还是得在公路上和其它交通工具「一爭长短」?另外,若想踢球、打球、玩直排轮……可有適当的空间或场地?所谓的「適当」不单是针对空间的合適度而言,也包括距离和消费的考量。它不一定得耗资千万,但作为日常活动空间,必须是建在少年容易到得了的地方。另外也不该让少年有消费的负担。就我所知,现有的不少体育场所都是须付费的营利机构。至于学校,也不见得都有充分的设备,足够的空间供青少年使用。

要把飆车少年导入正途,必须先另辟新路,而非只顾「防堵」,只有普设適当的活动空间,充分的休憩场所,才可能落实休閒辅导教育。青少年需要活动空间的重要性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所產生的问题又何止是飆脚车而已?还有许多放弃户外活动,长时间掛在网上的「少年蜘蛛侠」不也需要一併「解救」吗?
豪坤
Site Admin
Posts: 2817
Joined: 28-07-05 Thu 3:23 pm
Location: 饭桶
Contact:

哇,王者归来,太棒了!!!
*虎宝宝
Posts: 1399
Joined: 05-08-06 Sat 8:42 pm
Location: 雨城

你的文章写得很棒。尤其是宝可梦对教育的启发那一篇。
我前阵子也想写,可是写不出你这样的味道。:lol:
Image
Image
旅人
Posts: 661
Joined: 11-06-07 Mon 5:05 pm

豪坤 wrote:哇,王者归来,太棒了!!!
豪坤大德,感谢你依然在法情守候,不离不弃! :main lidah:

好怀念当年法情热热闹闹的日子啊!当时有遥遥、小周、Lynn、阿灿、微沁、玉珍、雅薇、碧蕊、虞美人......
Post Reply

Return to “四海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