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5时
地点:劳勿双溪兰华小礼堂
对象:劳勿县内老师
授课老师:蔡雯爱、刘金菁
课文:《去年的树》

师:“天天给树唱歌”,说明它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你感觉幸福吗?
生:我感觉很幸福!
师: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正因为它们天天在一起,所以分手时那么难舍难分。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鸟儿找了很多地方。
师:为了找到好朋友,小鸟可是历尽艰辛,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说?
生:千辛万苦地找。
生:不顾一切地找。
生:千里迢迢地找。
师:对,心急如焚地找。因为它们是好朋友。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许多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生自读鸟儿问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句话)
师:从这些话里,我们最能感受到小鸟的心情了,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小鸟的心情。
(指生读鸟儿问树根的话)
师:多着急啊,多急切啊!
(指生读鸟儿问大门的话)
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语速都加快了,说明心里着急。
(指生读鸟儿问小女孩的话)
师: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我们连起来读,体会小鸟心情的变化,好吗?
(生齐读)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语速也加快了,我体会到了你们心中的焦急。在对话里还有其他几个角色,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分工练读。
(生练读小鸟找大树的过程)
(指四生分角色读)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你觉得谁读得比较好?或是哪个角色你能读得比他更好?
生:有一个角色我能比他读得更好。(读树根的回答)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它们也是好朋友,所以语气也应该是有些伤心的。
Low Kim Ching 写了: 如果要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内心世界”,那是否也在把学生引向主观的解读呢?小鸟的确实心情是什么?
Kuek Ser Kuang Hong 写了: 引导学生体会,创设情境,给出方向,让他们有机会体会,不预设答案。可以吗?
Low Kim Ching 写了: 那么是怎样的情境呢?朗读需要朗读出怎样的心情?如果学生用异样的想法理解鸟儿,可以吗?
给出方向,但不预设答案,似乎有点“前后不接”。是怎样的做法呢?
另外,有情感或经验共鸣的学生在自行初读时并不能完全体会故事情感,是那样吗?如果学生对这篇经典没共鸣没特别感受,教师的角色就是让他们感性起来,才能达成阅读力训练,成为有阅读悲剧故事的品味的读者?
想听听你的想法。
Kuek Ser Kuang Hong 写了: 朗读需要朗读出怎样的心情?
答:觉得该怎么读,就怎么读。不是先揣摩了感情才朗读,而是通过朗读去捕捉感情。
如果学生用异样的想法理解鸟儿,可以吗?
答:这得看“异样”能否自圆其说了。言之成理的,是新的角度,是创新;断章取义的,是胡言乱语,是跑题。
给出方向,但不预设答案,似乎有点“前后不接”。是怎样的做法呢?
答:比如我问,如果你是小鸟,回到树林,见到树已经不在了,只剩下树桩,你有什么感受?心里有什么想法?
这是不是给出方向?这有没有预设答案?
另外,有情感或经验共鸣的学生在自行初读时并不能完全体会故事情感,是那样吗?
答:不大明白你的意思。
如果学生对这篇经典没共鸣没特别感受,教师的角色就是让他们感性起来,才能达成阅读力训练,成为有阅读悲剧故事的品味的读者?
答:如果真的没共鸣没特别感受,是客观现实的话,可能性至少有三:一、作品本身没有艺术感染力;二、读者还不具备理解作品的条件(也许是能力,也许是经历);三、读者并未真正走进作品。若是第一和第二原因,那是无能为力,非战之罪。若是第三原因,则教师可努力引学生走进作品。
我是这么想的。
Low Kim Ching 写了: 你对朗读的操作方法,我比较认同,也认为这是比较自然、非主观强迫式的。多数学生在朗读后给的好像都是“伤心”二字,这方面也许得结合说话训练。
我所指的“异样”,是说假设学生认为鸟儿并没有显露出很悲情的面貌(我们也不确定鸟儿是悲哀的),但教师要学生体会、朗读出鸟儿的“心酸”,这样的做法如何?
你所解释的“方向”,明白了。我以为你的意思是“目的”,原来是话题。好的。
我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悲伤之情,是否一定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能是喜欢这种基调的作品的学生,在自己初读时已经感受到,不需教师来引导他们“重现”?如果学生初读时感受普通,会不会是与阅读倾向(种类的兴趣)所致?
Kuek Ser Kuang Hong 写了:我所指的“异样”,是说假设学生认为鸟儿并没有显露出很悲情的面貌(我们也不确定鸟儿是悲哀的),但教师要学生体会、朗读出鸟儿的“心酸”,这样的做法如何?
答:很明显老师是心有答案,已经认定鸟儿是“心酸”的了,这是灌输,不是启发。
我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悲伤之情,是否一定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答:不一定,视作品特质而定。但先走进故事是最必要最基本的。一切的分析、评论、质疑,都得建立在走进故事的基础上。先得走进去,才走得出来,否则就只是站在外围指指点点。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是先感性后理性的。绪源老师对审美过程的梳理,也可作为注脚。
有没有可能是喜欢这种基调的作品的学生,在自己初读时已经感受到,不需教师来引导他们“重现”?
答:学生是有可能在初读时就很有感觉了。但老师在课堂上的“重现”,不仅仅止于“重现”,更重要的是为更高阶的感受与欣赏奠基,或者说铺路。
如果学生初读时感受普通,会不会是与阅读倾向(种类的兴趣)所致?
答:阅读倾向、阅读兴趣,肯定是各种可能性之一,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会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的。然而,我认为这点并非那么重要。对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好的引导可能带来高峰体验,深化兴趣;对缺兴趣的学生来说,好的引导可能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提供爱上这类作品的可能性,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Low Kim Ching 写了:谢谢你的分享。我想大家在设计教学时都该注意尽量不把自己的思绪带给套在学生身上,如去年的树,无需要求学生感受出鸟的心跳加速、热泪盈眶(很多教师都这样设计),其实这也是抱着预设答案,是灌输出来的。
另外,把自主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也是要注意的。理应正常的读者在自行阅读时就已进入故事,要是读了还是外围人,大概是有阅读障碍。要评定有情感的人在一堂阅读课里表现得很好的话,如果不是因为他对话题表达出深刻独有的思想,便只能是因为他的朗读功力特别好了。
接受你说重现文本情感是为了更高阶的欣赏铺路。那么朗读教学就大概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或最后的主打步骤了。大家设计课时确实要斟酌这个关键,不为朗读而朗读。
光宏,谢谢你的交流。我们来共同思考,共同拿捏。共勉。
谢谢光宏的用心。Kuek Ser Kuang Hong 写了:灌输和放任,是两个极端。前者,是老师把自己的思想,输入学生的脑袋中;后者,是老师什么都不说,学生怎么说都行。两边都有问题。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这个“导”如何拿捏,是关键。导,既不是灌输,也不是放任。导,是一个有经验的读者,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路,为进一步思考创设情境,在各个学生的思考与碰撞中进行串联与组织,让有意义的阅读与对话得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