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儿童文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儿童教育的需要,而儿童文学一经产生,更是一直与儿童教育发生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育领域,-儿童文学与小学校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这一表述,其实包含着两者的互动关系。本文只是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个动向来加以论述,而问题意识的背景和立论的依据则主要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
一、 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从清末开始到民初,新式现代学校开始取代旧式私塾,从那时起,刚刚诞生的儿童文学便取代了旧式私塾,从那时起,刚刚诞生的儿童文学便取代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及《三字经》等蒙学读物,成为现代小学校语文教科书的主体。这种教材体制一直延续至今。儿童文学又被称为“小学校里的文学",它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离开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就难以成立。
根据大略的统计,在目前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性教材大约占到85%左右,其中,除去古代诗歌,则基本上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以及采用适合儿童的语言、艺术表现即具有儿童文学色彩的作品(散文、故事)。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这一现实,自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具有比较系统、完备的儿童文学学养。但是,遗憾的是,在中国,接受过儿童文学知识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数量实在很少。儿童文学知识的空缺,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应该是优秀的作品,它应该同时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语文教育价值。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虽然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一些教材还在不断修订、改进,但是就我目光所及,水准依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缺少名著(包括对名著的大量删削),艺术上缺斤少两,缺乏趣味性,想像力、幻想力薄弱,这些问题依然有待解决。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教材编写队伍中,没有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一流的儿童文学研究者这一现状。
二、 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教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更在于可以为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恰恰是对儿童文学的这一作用和价值,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普遍缺乏自觉的意识。可以说,如果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从儿童文学中汲取教育思想和方法,就无法完成作为小学语义教育的题中之义的文学教育。
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健全人性的养成。在中国的语文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优秀的儿童文学中所蕴涵的生态的整体性的人生观正是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这场洪水还在威胁儿童生存于其中的童年生态环境的现状下,儿童文学的童年生态观念已经成了改变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力量。
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而且还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法。所谓儿童文学的方法,我以为主要可以归纳为感性化和趣味化这两种方法。
我在拙著《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儿童研究先于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观点。在思考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时,对小学儿童心灵状态、思维特征的认识依然是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论的依据。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思维过程里,直观、想像、描述是其主要和主导的形式,也就是说,小学儿童的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形象思维。感性化的儿童文学恰恰契合了小学儿童的这一思维特征。
卢梭曾经指出:“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个原理在今天是最时髦不过了;然而在我看来,它虽然是那样时髦,但远远不能说明它是可靠的,就我来说,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哩!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做了手段。”
别林斯基也表达过与卢梭相似的观点:儿童读物的“正面的、直接的影响都应当集中于儿童的感性,而不应集中于他的理性。感觉先于认识;谁没有感觉到真实的东西,他就不能理解也不能认识它。在儿童时期,感性和理性是处于根本对立的状态,二者是互不相容的,是一方要排除另一方的;优先发展儿童的感性能使他们了解生活的丰富、和谐及诗意;优先发展儿童的理性会使他们心灵中绚丽的感情花朵凋谢枯萎,使他们身上说教的杂草蔓延生长。儿童的智慧一旦陷入空洞的抽象之中,它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生气勃勃的现象里所看到的只能是丧失掉精神和实质的僵死的形式和为它而下的逻辑定义,它是一个触之只能损坏牙齿的腐烂的胡桃壳”。
小学儿童语文学习能力的特征是长于感受、感悟,但是短于理性分析。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拒斥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而采取儿童文学那种形象、具体、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如果遵循儿童文学的艺术原则,遵循文学教育的科学规律,其语文教学所采取的自然是感性化的方法。
在儿童教育中,片面性当然是有害而无益的。小学儿童期固然是开发和培养感性的最佳时节,不过,在这段时期,理性的培养也是不能撂荒的。尽管如此,小学儿童理性的培养也要在他们成长到一定的合适年龄之后,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中的以智力教育为目的的课程来完成。另外,在事实上,开发、发展儿童感性能力的小学语文教育也是在为儿童下一步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奠定着根基和搭建着桥梁。
教育方法当以兴趣为本,这是教育理论所认定的一项原则。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所指出的完整的思想活动必须遵循的次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求知兴趣的唤起”。讲述缺乏趣味性的教材,是无法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的,从而也是难以唤起学生求知兴趣的。而趣味性恰恰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富于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会将深谙儿童文学魅力的语文教师引向趣味化教学之路。
除了教育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方面,儿童文学也会在教学中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具有自身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现。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体味并抓住作为教材的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现的特征,并且想在语文教学中把这些内容传达给小学生的话,他所拥有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将引导、启发他采用与特定的儿童文学教材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比如,讲授一首儿歌与讲授一篇童话,采取的教学方法当然会有所不同;讲授一篇民间童话与讲授一篇作家童话,处理教材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童话和寓言,故事和小说,都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上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不应该,能不能建立起系统的“儿童文学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小学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待续……)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Moderator: kuanghong
- kuanghong
- Posts: 6165
-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 Contact:
- kuanghong
- Posts: 6165
- Joined: 22-11-05 Tue 12:09 am
- Location: Batu Pahat, Johor
- Contact:
三、 儿童文学是接续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桥梁
1997年,挪威的音乐学教授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中国出版了音乐艺术教育论著《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震动的著作中,布约克沃尔德提出了“本能的缪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这一论断。对儿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布约克沃尔德说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问,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
他还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种冲突、压抑造成的严重后果:“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像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布约克沃尔德的这一观点是在研究西方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的现状也不幸被这一观点所言中。如何解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冲突,消除学校对儿童的压抑,布约克沃尔德提出了“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这一主张。
我认为要想“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小学校对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全面接受,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康庄大道。
我曾经这样论述过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的特征:“儿童文学何以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的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儿童文学创作与成人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不同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解决好与儿童的人际关系问题,即作家必须以作品与儿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家既不能做居临儿童之上的教训者,也不能做与儿童相向而踞的教育者,而只能走入儿童的生命群体之中,与儿童携手共同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因此,作家的儿童观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何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不是把儿童看做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如历史上的教训主义儿童观),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如历史上童心主义的儿童观),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我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作家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创作的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就我所见,在成人所创造的与儿童相关的文化中,还没有任何文化像儿童文学这样深层、有效地处理好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是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文学,是儿童文化的表现者、激发者、倡导者,其价值观立于对儿童文化肯定、张扬的立场上。这样的儿童文学正是接续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桥梁。
四、 儿童文学可以帮助语文教师保持孩提时代的传统,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人
在学校文化对儿童文学的接受中,语文教师不仅是不可缺少,而且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媒介。在接受、教授儿童文学的过程里,教师也是一个受教育者。导入儿童文学内容和方法的小学语文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教授儿童文学的教师必须是具有缪斯灵性的人。语文教师仅仅理解和尊重儿童们的缪斯天性是不够的,他还要向儿童学习,以保持孩提时代的传统,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通过儿童文学的教学,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化”。
个体的人的精神生命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进化、上升,而是会倒退、下降。特别是在感性生命方面,情感力、感受力、想象力都会因为生命力的衰退和经验的磨蚀而变得迟钝。如何相对地保持情感力、感受力、想象力的丰沛,英国的浪漫诗人们如华兹华斯、布莱克等早就指出了一条路——重返童年。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写得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可以让成人也能够心满意足地读完,并且他读完便恍惚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其实,儿童文学在帮助成人重返童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帮助成人回忆起童年(靠这种回忆,成人只能回到拟似的童年),而是帮助成人接受童年的价值观、恢复童年的感知方式,在心性上重返童年。
教育是关怀心灵的工作。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他的语文教育工作很难收到成效。想通过“了解”儿童来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是远远不够的,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必须与儿童形成对生命、生活的“共感”、“交感”。也就是如布约克沃尔德所说的,“教师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须将儿童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尽可能地转化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现实”。“自发性、创造性、缪斯能力、即兴创作天赋、幽默、机智、热情、职业特性与天真的奇才、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如果学校的艺术性要想得到有效的加强,这些都是必须通过有力的措施在教师中培养的品格。”
自发性、创造性、缪斯能力、即兴创作天赋、机智、幽默、热情、天真的奇才、自信,这些品格在孩子的身上丰富地保持着,这些品格也可以在教师的身上培养或是某种程度地唤醒。在培养教师这方面的品格上,儿童文学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安徒生、马克•吐温、凯斯特纳、林格伦、诺索夫等儿童文学作家是最好的老师。
在目前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真正的儿童文学化还远远没有实现。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在语文教师的品格、素质方面,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每一个疏离,都会给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变革,必须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进行。
【本文为2003年华文教学国际论坛(新加坡)专题讲演论文】
1997年,挪威的音乐学教授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中国出版了音乐艺术教育论著《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震动的著作中,布约克沃尔德提出了“本能的缪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这一论断。对儿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布约克沃尔德说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问,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
他还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种冲突、压抑造成的严重后果:“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像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布约克沃尔德的这一观点是在研究西方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的现状也不幸被这一观点所言中。如何解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冲突,消除学校对儿童的压抑,布约克沃尔德提出了“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这一主张。
我认为要想“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小学校对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全面接受,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康庄大道。
我曾经这样论述过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的特征:“儿童文学何以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的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儿童文学创作与成人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不同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解决好与儿童的人际关系问题,即作家必须以作品与儿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家既不能做居临儿童之上的教训者,也不能做与儿童相向而踞的教育者,而只能走入儿童的生命群体之中,与儿童携手共同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因此,作家的儿童观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何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不是把儿童看做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如历史上的教训主义儿童观),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如历史上童心主义的儿童观),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我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作家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创作的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就我所见,在成人所创造的与儿童相关的文化中,还没有任何文化像儿童文学这样深层、有效地处理好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是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文学,是儿童文化的表现者、激发者、倡导者,其价值观立于对儿童文化肯定、张扬的立场上。这样的儿童文学正是接续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桥梁。
四、 儿童文学可以帮助语文教师保持孩提时代的传统,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人
在学校文化对儿童文学的接受中,语文教师不仅是不可缺少,而且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媒介。在接受、教授儿童文学的过程里,教师也是一个受教育者。导入儿童文学内容和方法的小学语文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教授儿童文学的教师必须是具有缪斯灵性的人。语文教师仅仅理解和尊重儿童们的缪斯天性是不够的,他还要向儿童学习,以保持孩提时代的传统,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通过儿童文学的教学,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化”。
个体的人的精神生命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进化、上升,而是会倒退、下降。特别是在感性生命方面,情感力、感受力、想象力都会因为生命力的衰退和经验的磨蚀而变得迟钝。如何相对地保持情感力、感受力、想象力的丰沛,英国的浪漫诗人们如华兹华斯、布莱克等早就指出了一条路——重返童年。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写得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可以让成人也能够心满意足地读完,并且他读完便恍惚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其实,儿童文学在帮助成人重返童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帮助成人回忆起童年(靠这种回忆,成人只能回到拟似的童年),而是帮助成人接受童年的价值观、恢复童年的感知方式,在心性上重返童年。
教育是关怀心灵的工作。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他的语文教育工作很难收到成效。想通过“了解”儿童来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是远远不够的,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必须与儿童形成对生命、生活的“共感”、“交感”。也就是如布约克沃尔德所说的,“教师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须将儿童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尽可能地转化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现实”。“自发性、创造性、缪斯能力、即兴创作天赋、幽默、机智、热情、职业特性与天真的奇才、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如果学校的艺术性要想得到有效的加强,这些都是必须通过有力的措施在教师中培养的品格。”
自发性、创造性、缪斯能力、即兴创作天赋、机智、幽默、热情、天真的奇才、自信,这些品格在孩子的身上丰富地保持着,这些品格也可以在教师的身上培养或是某种程度地唤醒。在培养教师这方面的品格上,儿童文学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安徒生、马克•吐温、凯斯特纳、林格伦、诺索夫等儿童文学作家是最好的老师。
在目前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真正的儿童文学化还远远没有实现。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在语文教师的品格、素质方面,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每一个疏离,都会给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变革,必须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进行。
【本文为2003年华文教学国际论坛(新加坡)专题讲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