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真好!

人老了,越爱想当年,越爱吹牛皮。
Post Reply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考试局总监 Datin Nawal Salleh 在记者会上的解说:

Image

现场录像:
https://www.dropbox.com/s/idgpze531vfnf ... 6.mp4?dl=0
Last edited by 老黄 on 04-07-17 Tue 3:03 pm,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70】
不要再伤害学生了

小学检定考试成绩公布后,马来学者东姑阿斯玛蒂质疑教育制度的经常转变“伤害”了学生。我对这个说法感到惊讶。

科技的发达造成世界瞬间万变。我们生在一个10倍速爆炸成长的时代,谷歌每个月处理的搜索,10年前就已经高达27亿次,现在则是1670亿次。美国在10年前公布过一个数据,人类制造出来的信息量一年就相等于人类过去5000年制造的。10年前,社交网站MySpace的用户高达1亿6千万人,如果它是一个国家,就是世界第11大国;如今,Facebook已经取代MySpace,活跃用户高达22亿,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说明知识不但高速翻新,而且已经普及到人人可随时随地轻易获取。地球上发生过的秦皇愚民政策,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裁策略,语言文字只专属少数人的事件,已成为不可能再发生的历史。网络世界甚至流传,现今大学生进入第三年,会发现前两年所学的内容已经过时。可见教育如果一成不变,会是怎么一个样子?

教育早就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消化知识的引领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若十年如一日,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国家跟不上时代。我国1983年推动小学新课程,1993推动综合课程,2003综合课程修订版,2011标准课程,2017标准课程修订版,就是要应运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变革,不只是改变课程,还要改变教材、教法和评估法。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是在于对教育价值的错误判断,把整个教育的价值押在考试成绩衡量上,再根据考试成绩划定名校、名师和精英学生。一旦成绩衡量准则有了转变,甚至改变了考试的模式,这些名校、名师就要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有所失落。孩子的确成为牺牲品,但并不是因为他们考不到全特优,而是他们成了满足大人虚荣心的工具。

评估是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但评估不只是为了筛选人才,还包括测量学生学习的进度,鉴别他们的能力。我们实不该只把焦点放在排名次的考试上。

《星洲日报·东海岸》04/12/2016
Last edited by 老黄 on 09-12-16 Fri 8:16 pm, edited 1 time in total.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老黄 wrote: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若十年如一日,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国家跟不上时代。我国1983年推动小学新课程,1993推动综合课程,2003综合课程修订版,2011标准课程,2017标准课程修订版,就是要应运时代的发展。
Image
Last edited by 老黄 on 04-07-17 Tue 3:05 pm, edited 1 time in total.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71】
恼人的哥巴特

“哥巴特”是戏言,KBAT的音译词,正确的称呼是“高阶思维”。最初引进这个概念时叫HOTS,据说牵涉到版权的问题,所以改用国语简写词KBAT。

怎样才叫高阶思维?思维如何又如何划分层次?

1956年芝加哥大学总结了一项教育科研,这项研究由布鲁姆博士所领导,把完整的学习归纳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行动,而每一领域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层次。其中,认知领域的六大层次最广为各国采用,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这六个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001年,这个学派作了修订,把后面两个层次改为评价和创造,并把分析、评价、创造三者并列为高层次思维。

我国教育部推行高阶思维就是采用布鲁姆的这套理论,只不过,我们的高阶指的是第三个层次(应用)以上的。

网络的普及,知识已经是所有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的,不再专属少部分精英。今天,只要上网,任何人都可以获取一切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角色,早就从传授知识转为引领学生识别知识、应用知识、评价知识。

国际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在21世纪初所开创的PISA评比,就起着引领各国教育的作用。这个评比以15岁学生为对象,测试的不是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而是如何搜集和判断信息,并进一步正确统整、诠释的能力,进而还要看学生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如果将之与布鲁姆的认知系统比对,这就是高阶思维的需求。

一般人听到“高”就会想到“难”,然后自我矮化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水平还不能往这个路线走。这是个错误的理解。例如孩子看了一本书,我们问“里头写了多少个角色”是属于识别性题目,“这本书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是理解性的题目”,“你认为作者如果不这样写结局会不会让你对故事有更深刻的印象”属于评价性问题。这三道题哪一个比较难作答,哪一个对学习比较有帮助?如果作为考试,第一道题不会就是不会,不管如何绞尽脑汁还是不会答;第三道题,如果学生认真读过那本书,一定会有他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远比要他们模仿作答来得重要,这不更加是时代的需要吗?

高阶思维不只是指向考试,更重要的是指向现代教学的走向。“死记硬背”已经过时,如何搜集、统整知识,进而辨识真伪、做出正确的诠释才是现代教育所要做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11/12/2016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Image
Last edited by 老黄 on 04-07-17 Tue 3:07 pm, edited 1 time in total.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72】
比萨的争议

比萨者,PISA是也,全名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它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举行的一项大规模测验,目的在评估15岁青少年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

比萨评比的内容虽然涵盖三个领域,实际上每一届的评比,只是针对一个主要学科。例如2009年以阅读为主,2012年是数学,刚公布的2015年评估则以科学为主。

比萨的试题,并不只是单纯地考核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参与未来社会所需的素养。因此,“生活化”和“应用”是比萨评比的两个关键词。思考、判断和自学能力是评估所重视的核心能力。例如2015年的测试,经合组织采用了全数字化的测验,考生需要通过机考来完成答案。在内容上,虽然重点考核的领域是科学,但除了对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测验外,同时也加入了对考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以测量考生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比萨的作用,就像主持测试的施莱歇尔博士所言,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接受测试的国家检核自己的教育措施是否跟得上国际的步伐。它们可以通过和其他参与测试的国家对比,了解自己国家的教育体系和质量水平,并通过借鉴获得由领先国家在教育领域所展现的优点和创新,划定属于自己国家的更完整的国际教育蓝图。

这样的理想并非完美的。前年,便有80名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联署致函施莱博士,表达他们对比萨推行的忧虑。论点主要是因为经合组织是以经济挂帅的单位,必然以经济发展为考量点。教育却是超越功利的一项大工程,除了国家经济发展,还有更多源自个体发展的事务待开拓。比萨会造成各国争相按其测试方法调整教育政策,甚至在抽样的测试之中催生一些精英,忽略了整体的教育发展措施。

我觉得比萨是有其作用,起着参考的价值。例如我国教育部因为参考上海过去两届排名第一的经验,提倡高阶思维的教学和考试,就是一个正面的发展。但是,排名毕竟是一个游戏,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头完成的,不能太过在意,更加不能短视得只是追逐一个虚名。

《星洲日报》19/12/2016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写比萨之前,我在网上看了好些文章,顺手转贴的都在这儿:

PISA是什么?
forum/viewtopic.php?t=9562

PISA 2015
forum/viewtopic.php?t=9561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73】
自由的教育


我在温州听过苏羊谈她开办的雁山学堂。回来后,我告诉同道有个奇女子,因为女儿不能适应教育体制而自己办学,以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后来发现我低估了她,雁山学堂虽源于一个孩子对自由的渴望,可是现在却给了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教育的自由。

常人的印象中,教育就是在学校里头进行的,有老师教,有学生学,最重要的是每年有成绩单派发。苏羊觉得教育可以不一样,她说:“教育难道不能像我们生存其间的大自然那样:有大树,也有小草;有勤劳的蜜蜂,也有整天无所事事飞来飞去的蝴蝶?难道不正是它们的彼此差异才构成一个精彩纷呈、多元的世界吗?”

凭着这样的理念,她倡导“向自然和内心学习”的观点,让老师和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一同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学习。

传统上我们都要求孩子学习正确的政治观,要敬畏领袖,相信权威。教育是从上而下的灌输工作,孩子的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可是,这个“美好”却只是一些坐在冷气房里的人按照自己的经验构想出来的精英教育,忽略了更多孩子的需要。于是,我们的教育都采取了淘汰制度,适者才可生存。

按照官方的模式跑的教育是体制内的,走出了这个框架就被称为体制外的。可是,教育不是强调自由,重视创造吗?怎么能要教师只在体制内游走?我是反对这点的,所以有官员把我判为体制外的才落得坦然。其实,不管体制内体制外,最终归结的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我们要看孩子在受教育后,到底学会了什么,养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观。

像雁山学堂这样体制外的学校,常有人要担心学生未来不能跟社会接轨。苏羊说得好:“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和追求的,是人类最美的那些品质:善良、勇敢、独立、自由、宽容……还有智慧。拥有智慧,就会知道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并且勇敢且优雅地接纳这个世界与自我的所有不完美。”

《星洲日报·东海岸》25/12/2016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老黄 wrote:“当老师真好”系列之【73】
自由的教育
有关雁山学堂,可以延续阅读:
教育应该不一样
User avatar
老黄
Site Admin
Posts: 29099
Joined: 29-07-05 Fri 12:07 am
Location: 太平 --〉关丹
Contact:

“当老师真好”系列之【74】
教育欠缺些什么


华社普遍上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不太敏感。比如师资的培养,自教育大蓝图公布以来,教育部是依教育文凭考试成绩录取师范生。当局划定的标准是只录取成绩前30%的优质生,因此若非考上几个特优的成绩,在网上申请时就被淘汰。

这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师资不足时,当局会开办假期师训班。假期班是特别的课程,录取门槛比较低,主要还是看有关临教的服务经验。自从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后,其课程必须符合国家品质机构(MQA)拟定的标准才能受认证,入学有一定的标准必须遵循,不能再随意破例。

针对这种改变,有人认为不妥,因为会考成绩优秀的,不一定会成为好教师。可是,教育界前辈告诉我,以前大英帝国统治的时代,洋人就是挑选会考成绩的尖子当教师。可见,挑选适合的人当教师还是要优先考量的。

说成绩优异不一定有好的表现,这是有道理的。教师长期面对活生生的人,除了知识要好之外,还要精通十八般武艺,处事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一样不可缺,不然很难把教育工作做好。这些条件都是会考所不考的项目。

有位医生向我吐苦水,他说现在的年轻医生缺少医德,上班时间竟然可以集体去喝早茶。对他们来说,吃早餐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何错之有?偏偏这个行业是强调服务的,岂可如此任意而行?他们可能拥有很好的医学知识和能力,可是过去的学习生涯,并没有教他们奉献的精神。同样的困境也发生在教育圈子里头。

我觉得这样的欠缺是整个社会作茧自缚的。君不见各个单位都很注重考试成绩?大学录取标准要看成绩,官方颁发奖学金看成绩,就连民间募资的奖学金也看成绩。这么一来,怎能责怪学校竞逐排名,老师不断努力培养考试机器?考试毕竟讲究技巧,如果只是专注考试,聪明的学生学会的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技巧,然后用这种本领去开创他的人生。这过程,也许有更多重要的事项是他们忽略掉的。一个越注重考试的教育制度,就要欠缺更多的精神素养。

教育走向功利,一旦病态浮现了,还可以怪谁?

《星洲日报·东海岸》01/01/2017
Post Reply

Return to “老黄讲古”